個大隊的72架JF…4B“夢幻”戰鬥機。
考慮到雙方支援力量與綜合作戰能力的差距,這是一場勢均力敵的較量。只是,日本空軍的指揮官怎麼也不可能想到,在這場空戰的後面,毀滅性的災難即將降臨!
卷八 百年積怨 第74章 毀滅性轟炸
打擊日本核設施的轟炸行動開始後,王元慶等人來到了戰術指揮中心。
為了讓王元慶等對戰爭不太懂行的領導人能夠更加直觀的掌握戰鬥情況,裴承毅對戰術指揮中心的資訊顯示系統做了調整,在中央的主螢幕上顯示日本全境地圖、明確標出了所有核設施,在左側的螢幕上顯示參加攻擊行動的作戰飛機的具體情況,在右側的螢幕上則顯示戰場空域圖、用不同的顏色代表空軍對各個區域的控制情況。非常直觀,一目瞭然。
隨著第一座核設施的圖示由綠色變為紅色,在上面出現一個紅叉,轟炸日本核設施的戰鬥正式開始。
沒花多少心思,王元慶就搞懂了三面螢幕上顯示的資訊。
對付日本核設施,空軍採用了“交叉攻擊戰術”。參與轟炸行動的戰機每2架組成1個編隊,每3個編隊組成1個戰鬥群,其中每個編隊按照主要、次要與後備順序負責攻擊3個目標,每個戰鬥群負責轟炸的3個目標相互交錯。如果順利突防,1架戰鬥機攜帶的炸彈就能炸燬1座核設施;順利摧毀主要目標後,如果次要目標沒有被摧毀,可以由另外架戰鬥機對次要目標進行補充轟炸;如果次要目標已經被摧毀,後備目標沒有被摧毀,則對後備目標進行補充轟炸。由此足以保證對每個目標至少轟炸2次,某些時候還能對重要目標轟炸3次,確保了轟炸成功率。從指揮角度講,負責轟炸支援的空中指揮所,即KZ…19B只需對每個戰鬥群的領隊長機下達作戰指令,由領隊長機向其他2個編隊的長機下達命令,從而降低了指揮系統的壓力,提高了轟炸效率。
每摧毀3個“關聯”目標,就有1個戰鬥群撤離戰場。
同時轟炸200多目標過了空軍的作戰能力。為了確保轟炸成功率,每30個目標需要投入60架執行轟炸任務的J…15C、20架執行制空任務的J…14C、8架執行防空壓制任務的DJ…14C、6架執行攻擊指揮任務的KZ…19B、2架執行制空指揮任務的KJ…22C、1架執行作戰協調任務的KY…15B(空中指揮協調機)、1架執行支援任務的JY…15B(加油機)、6架執行電子干擾任務的DY…14C、2架執行甄別任務的ZW…26(無人偵察機),總計投入各類作戰飛機與支援飛機115架。扣除派往東南戰場的作戰力量、吸引日本空軍的作戰力量、以及部署在西南與西北地區的防衛行作戰力量,空軍僅能在1個波次中攻擊90個目標。也就是說出動345架作戰飛機與支援飛機,在3個方向上發動進攻。
要想摧毀所有目標,空軍至少得出動2個半攻擊波次,參戰飛機平均執行2。5次作戰任務。因為戰鬥機的出勤率只有90%左右、以及可能出現的戰損,所以絕大部分戰鬥機將執行3次作戰任務。
總參謀部的命令很直接,必須在天亮之前完成轟炸行動。
也就是說。空軍地參戰力量必須在10個小時內出動3次!
半島戰間制空權爭奪得最激烈地第一次戰役中。共和國空軍地第一支參戰部隊曾經創造了在10個小時內連續出動4次地作戰紀錄。只是對日轟炸與半島戰爭不同。戰鬥機地作戰半徑由不足4千米提高到1200千米以上。僅往返戰場地時間就增加了2倍以上。即便攻擊任務地作戰時間相對較短。平均每個架次所需地時間也將延長至少50%,從而使作戰部隊地作戰效率降低33%。
由此可以算出。在10個小時內出動3個架次,空軍必須全力以赴。
理論計算無法直觀反映前線地慘烈戰鬥。卻能讓後方指揮官更加準確地掌握戰場局勢。
王元慶第一次在總參謀部地戰術指揮中心內體會戰鬥,受到地衝擊比其他人更加強烈。雖然左側螢幕上由綠色變為紅色與黃色地戰鬥機圖示並不多。表明被擊落或者擊傷地戰鬥機只佔少數,但是王元慶地情緒仍然有點緊張。
似乎為了減緩氣氛。裴承毅沒有過度干預空軍地作戰行動。讓參謀儘量保持安靜。
19點55分,第一輪轟炸提前5分鐘完成,90個目標均遭到轟炸,其中37個目標遭到2次轟炸、13個目標遭到3次轟炸,7架J…15C在戰鬥中被日本戰鬥機或者地面防空系統擊落、11架J…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