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兵,解算出印軍炮彈的彈道引數之後,炮兵就能確定印軍的炮兵陣地,從而進行反擊。
因為只有3個炮兵營參戰,且每個炮兵營只有1套電磁炮系統,所以第773裝甲突擊旅的炮兵沒有打擊進攻的第54裝甲師的先頭部隊,而是全面壓制印軍炮兵。
毋庸置疑,首先遭到打擊的就是印軍炮兵。
問題是,印軍炮兵根本無法進行反擊。
暫且不說印軍炮兵能否將炮彈打到吉申根傑,就算能,也打不中77軍的炮兵陣地。原因很簡單,電磁炮的彈道非常高,只有初段與末段在大氣層內飛行,佔彈道總距離80%以上的中段彈道都在大氣層之外。在沒有輔助力量支援的情況下,壓制對方炮兵的時候,炮兵只能依靠炮兵雷達偵測對方的炮彈彈道,從而推算出對方炮兵陣地的準確位置。因為電磁炮的末段彈道非常陡峭,所以無法從末段彈道推算出電磁炮的開火位置。
炮兵雷達的探測距離都比較有限,不可能探測到電磁炮的初段彈道。換句話說,就算印軍的炮兵雷達能夠探測到以接近20倍音速落下的炮彈,也不可能由此推算出電磁炮的部署地點。連對手在哪都不知道,自然無法壓制對手。
顯然,這也正是電磁炮為什麼要在所有狀態下都選擇高彈道的原因。
雖然所有電磁炮都有平射能力,在打擊距離較近的目標時可以選擇低彈道,即讓炮彈全程在大氣層內飛行,從而縮短炮彈的飛行時間、降低炮口輸出動能,但是為了避免遭到對方炮兵與其他打擊力量壓制,不管是共和國、還是美國,都在作戰手冊中明確卻定,只有在對付目視距離內的目標時才能使用低彈道,其他任何情況下,都要使用高彈道。雖然高彈道會導致電磁炮的炮口輸出動能增大,從而提高電磁炮的能耗,但是電磁炮不是傳統火炮,增加點耗能對戰鬥成本幾乎沒有影響,對炮兵的作戰行動也沒有多大影響。
炮戰打了10分鐘,印軍炮兵就變成了啞巴。
按照第773裝甲突擊旅提交的戰鬥報告,在這10分鐘的戰鬥中,3個炮兵營總共摧毀了18個印軍炮兵陣地,至少摧毀了200多門火炮。由此可見,印軍不是沒有準備,早就知道77軍的炮兵很厲害,才在戰鬥中採用了分散部署的方式,讓炮兵以連級規模、而不是通常的營級規模投入戰鬥。問題是,在戰鬥力差距過於懸殊的情況下,即便印軍炮兵以單門火炮的方式投入戰鬥,也會遭到致命打擊。要知道,每套電碰炮系統有6條火力控制通道,也就是說,24門電磁炮,可以以4門炮為一個單位,同時打擊6個目標。3個炮兵營,就能同時打擊18個目標。在壓制敵人連一級規模的炮兵部隊時,4門電磁炮只需要進行1分鐘急射,就能形成完全覆蓋。用10分鐘打擊18個目標,對第773裝甲突擊旅的3個炮兵營沒有任何難度可言。
當然,炮火壓制不能解決任何問題。
因為印軍炮兵分散部署,而且為了避免打草驚蛇,沒有提前向西派遣偵察兵,甚至沒有出動無人偵察機,所以第773裝甲突擊旅的炮兵營只能在敵人開火之後,也就是前線部隊發回炮擊資料之後,才能進行炮火壓制。如此一來,印軍炮兵在遭到打擊之前,有足夠的時間進行6到10次齊射,或者在完成4次齊射之後轉移陣地。正是如此,第773裝甲突擊旅的炮兵才不得不反覆炮擊印軍的炮兵陣地,用了更多的時間殲滅對手。同樣,在印軍炮兵癱瘓之前,由第7737機械化步兵營守衛的第一道防線遭到了炮擊。
利用這個機會,等在河對岸的第54軍開始渡河。
因為沒能搶佔對面的河灘陣地,所以印軍先頭部隊沒有架設浮橋,而是讓坦克與戰車以浮渡的方式發起進攻。
如果凌雲霄的目的是擋住西部軍團,就應該全力防禦。
只不過,凌雲霄的目的不是擋住西部軍團,而是殲滅西部軍團。
7點過,第7737機械化芍兵營的2個機步連在進行了短暫的抵抗之後,主動撤出防禦陣地。為了讓印軍相信防禦部隊是在遭到打擊之後倉促撤退的,第7737機械化步兵營的官兵還在陣地上留下了不少的物資,並且趁印軍炮擊的時候,以爆破的方式炸燬了在昨天晚上修建的防禦陣地。
不得不說,印軍的炮擊確實不怎麼樣,不然步兵也不用親手炸掉防禦陣地。
7點30分,第54裝甲師的先頭部隊順利搶佔河灘陣地。
在繼續向東突擊之後,印軍的工程部隊開始架設浮橋,同時讓更多的裝甲部隊以浮渡的方式到達河東岸,加入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