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51部分

印軍面臨的問題,也是77軍面臨的問題。

安排戰術計劃的時候,凌雲霄不得不考慮地理環境與交通情況對作戰行動產生的影響川

第771裝甲突擊旅在南面打快速突擊戰的時候,第773裝甲突擊旅卻在西面擺出了陣地戰的架勢。準確的說,利用伊拉姆河西面的2條支流,部署3道防線,在第一道防線與第二道防線之間,也就是在2條支流形成的三角形平原地帶上殲滅冒進的第54裝甲師與第44步兵師。

戰役開始前,凌雲霄提前部署第773裝甲突擊旅的原因也在這裡。

進攻的印軍無法沿公路行動,防禦的77軍也無法沿公路部署。雖然77軍早已實現輕型化,但是8月初正是南亞地區的雨季,天氣條件對部隊作戰造成的影響非常大,很多時候甚至超過了敵人。

別的不說,伊拉姆河就是擺在交戰雙方面前的一道天然障礙。

伊拉姆河發源於喜馬拉雅山,向南注入恆河,是—恆河下游較大的支流之一。與恆河的上百條由北向南流淌的支流一樣,伊拉姆河的季節性變化很大,旱季時河面寬度不到100米、水深不到3米,雨季時則擴張到500米以上、水深超過5米。南亞地區的雨季從每年的6月上旬開始,持續到11月初,8月上旬是全年降雨高峰期。

伊拉姆河水位上漲、河面變寬對交戰雙方都造成了不利影響。

相對而言,第773裝甲突擊旅受到的影響更大。

作為“主軍”,印度陸軍早就摸清了恆河的脾氣,知道在什麼時候會發洪水,也知道漲水時的情況,早就做好了準備。比如印度陸軍為每個主力師都配備了數套機械化橋粱,可以透過串接的方式,架設寬度達到150米的機械橋、或者寬度達到600米的浮橋,所有機械橋與浮橋都能供戰鬥重量超過60噸的主戰坦克通行。與印軍相比,77軍的準備並不充分。工程營帶來的橋粱裝置,最多隻能架設寬度為100米的機械橋,或者寬度為250米的浮橋。即便所有橋粱都能供主戰坦克透過,卻無法派上用場。值得慶幸的是,77軍在實現輕型化之後,DZ…31A與DB…30A因為質量較低,所以在經過簡單準備之後,就能浮渡寬度在2千米以下的河流。只有一些較重的裝備,比如電磁炮系統、電力供應系統無法在沒有橋樑或者渡輪的情況下透過河流。

很明顯,凌雲霄在西面採取固守戰術,與基礎條件有很大關係。

天亮前,第773裝甲突擊旅的先頭部隊、即第7731裝甲突擊營、第7732裝甲突擊營與第7737機械化步兵營率先度過伊拉姆河,在伊拉姆河西面的第二條支流東岸設定了前進防禦陣地,隨後將裝甲主力放在北面,僅在防禦陣地上部署了第7737機械化步兵營的2個步兵連。

與前鋒部隊一起渡過伊拉姆河的還有由第7733裝甲突擊營、第7734裝甲突擊營、第7738機械化步兵營與第7739機械化步兵營組成的主攻部隊。該部隊的任務是在伊拉姆河西面的第一條支流西岸北面埋伏下來,與前鋒部隊圍殲突破第一道防線的印軍,並且協助後衛部隊守住伊拉姆河西面的第二道防線。

最後出發的就是由第7735裝甲突擊營與第7736裝甲突擊營組成的後衛部隊。

到此,除了幾個支援營與旅部警衛連之外,第773裝甲突擊旅派出了所有部隊。

與南面的戰鬥不同,率先發起進攻的印軍。

6點35分,印軍先頭部隊到達第一道防線對岸。發現77軍已經控制了河灘陣地,印軍第54裝甲師停止前進,呼叫炮火支援。

此時,南面的戰鬥正打得如火如荼。凌雲霄沒有立即為第773裝甲突擊旅提供支援。

在印軍進行炮火準備的時候,第773裝甲突擊旅的3個炮兵營進行了反擊。因為印軍炮兵的主力裝備是傳統身管火炮,即便採用55倍徑身管,使用火箭增程彈的時候,最大射程也不會超過60幹米,而印軍炮兵必須靠後部署,不可能伴隨先頭部隊行動,所以無法對部署在吉申根傑的77軍炮兵構成威脅。

炮兵之間的對決,可以說是炮戰的最高形式。

雖然交戰雙方都看不到對手,但是都可以大致判斷出對手的位置。相互進行壓制式炮擊的時候,關鍵就得看誰的射程遠,誰的反應快。毫無疑問,這兩個優勢都在77軍的炮兵手中。

印軍炮兵開火之後,前出的偵察兵、以及駐守第一道防線的步兵立即測出了印軍炮彈的飛行彈道,隨即將相關資料發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