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01部分

也難怪空軍最初希望把H…11發展成一種無人駕駛的轟炸機,只是在考慮到戰略轟炸機需要執行戰略警戒任務,沒有任何人願意把核彈頭交給計算機控制,空軍才改變初衷,增添了2名飛行員。

顯然,飛行員在H…11上扮演的主要角色不是操控者,而是監視者。

更讓周霜楓等飛行員感到鬱悶的是,即便是“監視者”,也只能面對儀表盤。為了儘量提高隱身能力,H…11首次採用了“全封閉座艙”,飛行員就像坐在牢籠裡一樣,只能透過安裝在機身四周的感測器瞭解外界的情況。即便在起飛與降落的時候,也只能透過前面那扇面積不到半平方米的小窗戶看到外面的跑道。飛行期間,飛行員看到的不是外面的天空,而是螢幕上的各種飛行資料。

越是無聊,時間過得越慢。

當表示在5分鐘後到達攻擊點的紅色燈光亮起的時候,周霜楓覺得過了好幾天。

實際上,機群才飛行不到1個小時!

北京時間,7月31日0點15分,12架H…11到達莫塔馬灣(位於安達曼海北部,伊洛瓦底江口與德林達依海岸之間)上空。

隨著鄒宇傑上校駕駛的長機投下攜帶的彈藥,另外11架H…11在2分鐘內投下彈藥。

轟炸行動有條不紊的開始,有驚無險的結束。

除了投彈時轟炸機明顯向上躥了幾下之外,周霜楓根本不知道外面發生了什麼事情。

對12架轟炸機上的24名飛行員來說,他們已經完成了任務,接下來需要做的,就是“乘坐”H…11返回雙拍空軍基地。

當然,鄒宇傑與周霜楓並不知道,他們打響了印度戰爭的第一槍。

轟炸機轉向返航的時候,144枚高超音速巡航導彈正在向數百千米外的安達曼…尼科巴群島飛去。

因為攻擊目標分散在南北長達數百千米的多個島嶼上,所以144枚導彈的飛行線路並不完全一致。攻擊近處目標的導彈下降到100米高度時沿著S型航線前進,以便在飛行途中消耗更多的時間。攻擊遠處目標的導彈則上升到5500米高度,沿著筆直的航線南下,以便縮短飛行時間。

按照要求,144枚導彈必須在同一時間(誤差不超過10秒)擊中所有目標。

看上去很麻煩,實際上沒有任何難度。

導彈需要的火控資料由轟炸機上的計算機輸入,飛行員只需要提供目標情況、擊中目標的時間等幾項關鍵資料,計算機就能得出最理想的飛行彈道。也就是說,飛行員連最基本的工作都省去了。

雖然144枚導彈並不多,但是對於首輪轟炸來說,足夠了。

也就在H…11機群返航的時候,第二支轟炸機群沿著同樣的航線到達莫塔馬灣上空。

這是一支由24架H…9B組成的機群,它們的任務是在H…11發射的巡航導彈摧毀了安達曼…尼科巴群島上的防空陣地、通訊指揮設施之後,對島上的空軍基地,海軍基地等軍事目標進行轟炸。

為了達到最大打擊效果,H…9B沒有攜帶空射巡航導彈,而是帶了更多的滑翔炸彈。

因為沒有為H…9B機群安排護航戰鬥機,所以轟炸行動必須在第一枚導彈落下後5分鐘之內開始。只有這樣,才能趕在印度的戰鬥機起飛之前完成轟炸,至少得趕在印度的防空戰鬥機趕來之前轉向返航。

難度不小,步調必須高度一致。

為了支援H…9B機群,一架從泰國甲米機場起飛的預警機正在普吉島西面大約150千米處巡邏,用其探測距離高達650千米的雷達監視著正在安達曼…尼科巴群島上空巡邏的那幾架印度戰鬥機。

北京時間0點35分,第一枚空射巡航導彈進入印度領海上空。

雖然導彈具有不錯的隱身效果,但是其高速飛行時產生的巨大熱量仍然暴露了行蹤。

5分鐘後,預警機發現了正在緊急起飛的印度戰鬥機。

0點42分,H…9B機群開始在距離北安達曼島大約150千米處投彈。

僅僅用了3分鐘,24架轟炸機就投下了攜帶的數百枚超遠端滑翔炸彈,隨即轉向往北返航。

此時,印度部署在北安達晏島上的防空警戒雷達已經被巡航導彈摧毀。

0點45分,這一刻被寫入歷史。

印度戰爭爆發了!

卷十 龍騰九天 第39章 以小時計算的決戰

伊斯蘭堡時間21點47分,裴承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