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援車、反坦克戰車等等,能夠執行大部分的作戰任務。
當然,作為突擊師,最厲害的還是空中突擊與打擊能力。
大概是沒有合適的主戰坦克,所以第101突擊師的3個旅中,只有1個突擊旅,其他2個旅都是空中打擊旅,裝備了與VC…31採用同一平臺、效能與DW…26B旗鼓相當的AV…31A型垂直起降武裝攻擊機。
與共和國陸軍不一樣,美國陸軍從來沒有主導權。為了避免與空軍發生摩擦,美國陸軍在研製VC…31與AV…31A的時候,就對其效能與戰術使用做了明確界定,即VC…31是用來取代VC…22與H…60系列、H…53系列與H…47系列直升機的,只適合於戰術空運的垂直起降運輸機,而AV…31A是用來取代AH…64系列武裝直升機與AV…22系列垂直起降武裝攻擊機的陸軍型作戰飛機。也就是說,兩者都是直升機的延續。
實際上,從兩者的命名上就看得出來,美國陸軍在發展航空兵的時候非常小心。
不管怎麼說,誰也不能否認AV…31A的效能。事實上,這種低空攻擊機從一開始就瞄準了共和國陸軍的DW…26B,甚至可以說,DW…26B在印度戰爭中的精彩表現是促使美國陸軍研製AV…31A的主要原因。雖然在30年代初,也就是DW…26B剛剛在藏南衝突中嶄露頭角的時候,美國陸軍就提出了研製一種具備垂直起降能力,對後勤保障與地面維護沒有太高要求的低空攻擊機,以全面取代服役了40多年的AH…64系列武裝直升機,以及故障率高得出奇的AV…22系列攻擊機。但是在印度戰爭之前,這個專案一直排在其他幾個主要地面武器專案之後,並沒受到美國陸軍的高度重視,直到2035財年度,美國陸軍才為該專案爭取到了一筆價值高達175億美元的追加撥款,並且明確了在VC…31的基礎上進行改進,以充分利用現有技術,提高後勤保障效率。由此可見,美國陸軍是在沒有選擇的情況下,用不太情願的方式完成了AV…31A的開發工作。按照美國陸軍最初的設想,這種攻擊機不但應該具備強大的打擊能力,還應該擁有非常好的後勤保障效率,必須採用螺旋磁感應推進系統,而不是傳統的渦輪發動機。
萬幸的是,開發該裝備的波音公司沒有讓美國陸軍失望。
從對地打擊能力上來看,AV…31A不比DW…26B差多少。因為同樣採用了垂直起降運輸機的機體結構,所以AV…31A的後勤保障能力也沒有傳說中的那麼糟糕,完全達到了美國陸軍提出的標準。
總的來說,AV…31A是一種比較成功的低空攻擊機,也是DW…26系列之後,第二種在低空活動,以對地打擊為主要任務的作戰飛機。當然,與DW…26B一樣,在攜帶對空彈藥的情況下,AV…31A也能執行爭奪低空制空權的作戰任務,也就是用來對付敵人的垂直起降運輸機。
在很多人看來,VC…31與AV…31A的最大遺憾就是沒有采用電力推進系統。
事實上,這既是遺憾,也是一個優點。
在使用傳統動力系統的情只下,VC…31與AV…31A可以在加油機的支援下,完成跨洲飛行,即自行前往戰場。雖然這麼做的效率不是很高,但是不用看空軍的臉色,也不會佔用寶貴的戰略空運力量與快速海運力量。
正是如此,在其他部隊都得排隊前往戰場的時候,第101突擊師單獨踏上了征途。
雖然轉移過程並不輕鬆,機群飛越北大西洋的時候,就有2架VC…31與1架AV…31A在海洋上空墜毀,還有6架VC…31與2架AV…31A在亞速爾群島迫降。到達大西洋對岸的英國之後,第101突擊師停歇了2天,讓勤務人員對作戰飛機進行檢修維護。因為希臘不肯讓美軍飛機過境,羅馬尼亞也沒有開放領空,所以第101突擊師不得不借道馬耳他,再從地中海上空飛往土耳其。經過數日周折,終於在7月9日夜間全部抵達土耳其的安塔利亞。
與之前到達英國一樣,持續飛行之後,該師不得不休整24小時以上。
如果不是第十戰鬥單位強攻迪亞巴克爾的話,杜奇威很有可能在11日下午讓第101突擊師的突擊旅火速增援迪亞巴克爾,協助第7步兵師與第82戰略師,並且讓2個打擊旅前往馬拉蒂亞,以突前的低空打擊力量的身份參加戰鬥,專門對付共和國陸軍航空兵的垂直起降運輸機群。
在迪亞巴克爾肯定會淪陷的情況下,杜奇威自然不會讓1個旅的數千名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