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875部分

裝工作,計劃為在役與在建的40多艘驅逐艦與20多艘巡洋艦配備為大型戰艦研製的電磁炮,還將替代型戰艦的開發專案提前,要求在2030年之前開工建造。

毫無疑問,美國海軍受到了很大的刺激。

要知道,“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是在10年代中期服役的,而“班布里奇”級巡洋艦則是在20年代中期才正式服役,到2030年,“朱姆沃爾特”級的服役時間不到15年,“班布里奇”級的服役時間更是不到10年。雖然兩型戰艦都有效能缺陷,但是經過改進之後肯定能夠服役到2050年之後。美國海軍將替代“朱姆沃爾特”級與“班布里奇”級的戰艦建造工作提前,要麼擴充海軍規模,要麼處理掉大批正值壯年的戰艦。事實上,美國海軍後來採用了這兩個辦法,即擴大了艦隊規模,又把部分戰艦(主要是第一批的“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以二手裝備的方式出售給了友好國家。

事實上,美國海軍的替代戰艦沒能在2030年之前下水服役。

不是國會不願意花錢為海軍採購更多的戰艦,也不是造船廠沒有做好準備,而是幾項非常關鍵的技術沒有取得突破,其中就包括專門為其研製的遠端電磁炮系統。

雖然與陸軍的電磁炮系統相比,海軍對整合度與系統質量的要求低得多,只要能夠塞進一艘排水量在萬噸以上的大型戰艦就行了,但是海軍對電磁炮系統的最大射程,特別是在正常情況下的最大射程有非常高的要求。

一開始,美國海軍就盯上了“螺旋電磁炮”,希望取得突破。

事實證明,美國海軍過於好高鶩遠。要知道,到2040年,受幾項關鍵技術限制,螺旋電磁炮還不具備實戰應用能力。在2030年開發出能夠裝備大型戰艦的螺旋電磁炮,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受此影響,美軍新式戰艦的設計工作一拖再拖。

到2030年,別說下水,就連建造工作都沒啟動。美國海軍再也等不下去了,只能採用備用方案,即利用改進的軌道電磁炮來武裝新式戰艦,並且在戰艦上留下改進空間,以便今後安裝螺旋電磁炮。

為了降低成本,美國海軍參照DDG1000與CG21的做法,讓防空巡洋艦與多用途驅逐艦採用基本相同的艦體。其實在設計的時候,美國海軍就明確提出,防空巡洋艦的排水量可以適當增大,但是艦體與多用途驅逐艦的通用率必須達到60%,絕大部分內部機電裝置都要做到通用,以降低採購與維護成本。事實上,早在2030年之前,在競標中取勝的通用電氣公司船舶分公司就採用模組化設計的方式,完成了艦體的基本設計工作,只有與艦炮有關的模組沒有落實。

正是如此,在2031年,通用電器公司船舶分公司就拿出了詳細設計方案。

次年初,美國海軍將這種承擔著太多希望的驅逐艦命名為“詹姆斯·勞倫斯”級(此人是美國第二次獨立戰爭,即美英戰爭中的美國海軍上校,指揮“切薩皮克”號作戰,因作戰勇猛而著稱,並且在絕境中喊出了“不要棄船”的口號。最終因傷逝世,死後被多次追認為英雄,並且先後在哈里法克斯、波士頓與紐約被安葬),希望以此喚起美國海軍官兵的榮譽感與勇往直前的戰鬥精神。同時,美國海軍還與造船廠簽訂了購買3艘戰艦的合同。為了保住僅有的兩家大型造船廠,美國海軍按照約定,將第三艘“勞倫斯”級,即“佩裡”號的建造工作交給了諾思羅普公司。

2037年,“勞倫斯”號、“米切爾”號與“佩裡”號相繼服役。

因為“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的第一批次21艘無法配備電磁炮(不是不能改裝,而是需要加長艦體,費用過於高昂),所以美國海軍以每年3艘的速度建造“勞倫斯”級,計劃在2043年取代所有第一批次的“朱姆沃爾特”級。到2041年初,除了剛剛服役還不具備戰鬥力的2艘之外,美國海軍總共有12艘“勞倫斯”級驅逐艦,其中9艘在大西洋艦隊,3艘在太平洋艦隊。

在大西洋艦隊服役的9艘全都跟隨航母,在東地中海活動。

與“朱姆沃爾特”級相比,“勞倫斯”級的最大改進之處就是火力。或者說,設計的時候,該級驅逐艦就把火力要求放到了首位。如此一來,“勞倫斯”級成為了美國海軍中第一種裝備可控聚變反應堆的大型水面戰艦。雖然可控聚變反應堆是為電磁炮準備的,但是在正式建造前,能量攔截系統已經取得成功,所以“勞倫斯”級也成為了美國海軍第一種在設計的時候就採用了能量攔截系統的大型水面戰艦。依靠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