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增加自適應墊圈),但是未來可以使用射程更遠,效能更先進的“超重型魚雷”,或者口徑更大的遠端巡航導彈。
改善潛艇的生活環境,是包括杜興華在內的所有潛艇官兵最關心的事情。
實際上,“劍魚”號的生活設施已經非常不錯了。與“劍魚”號相比,“刺豚”號不但為軍官提供單獨住艙,還將水兵艙的人數減到4人,為特種部隊預留了16個鋪位。最大的改善是娛樂設施,“刺豚”號上有一個藏書250冊的圖書館、官兵還能透過艇內網路系統從儲存在中央計算機系統內的數萬冊電子圖書中尋找喜好的作品,擁有16個坐位的小電影院能夠讓輪班休息的官兵獲得更加豐富的娛樂活動等等。
改善官兵的生活環境,能夠最大限度的提高潛艇的“在航率”。
雖然“豚”級的設計“任務時間”(指離開基地到返回基地的時間)為45天,但是首艇“海豚”號服役之後就創造了潛航75天的記錄,“刺豚”號在第三次出海時創造了持續潛航120天的記錄。
對於具有“無限續航”能力的核電混合潛艇來說,航行時間不由電池的容量決定,而由官兵的承受能力決定。潛艇兵也是人,沒有豐富的娛樂活動與“優越”的生活環境,任何人在一根“鐵管子”裡呆久了都會發瘋。
當然,在潛艇兵的眼裡,潛艇上的生活絕對無法用“優越”來形容。
“刺豚”號在12月初出海,從宮古列島北面進入西太平洋,前往日本紀淡海峽(又被稱為友島水道,大阪灣出口)尋找“獵物”。
華劍鋒“退役”後,杜興華成為共和國頭號潛艇艇長。
按照傳統,杜興華指揮的“刺豚”號被派去執行最重要,也是最枯燥的任務:跟蹤監視敵國的戰略核潛艇,開戰後在第一時間內擊沉敵國的戰略核潛艇。
以往執行這一任務的都是攻擊核潛艇,因為日本距離共和國非常近,所以海軍派出了更加安靜的“電動潛艇”。
在枯木灘(紀伊半島西南的淺水海灘)坐沉後不久,“刺豚”號就發現了“獵物”。
日本的常規潛艇很先進,核潛艇卻不怎麼樣。杜興華沒花多少力氣就跟上那艘代號“東瀛菊花”(另外一艘代號為“大和菊花”)的日本戰略核潛艇。
讓他沒有想到的是,沒過幾天,半島戰爭爆發了。
突然而至的戰爭不但打亂了日本核潛艇的“行程安排”,也打亂了杜興華的“活動日程”,因為杜興華不得不放棄請假回家結婚的“計劃”。
卷七 半島硝煙 第102章 生死航道
一般情況下,跟蹤戰略核潛艇不是“好玩”的事。
杜興華在潛艇上服役20多年,擔任“虎鯨”號艇長期間,多次執行跟蹤俄羅斯與美國戰略核潛艇的任務。美國將2艘改裝成“巡航導彈潛艇”的“俄亥俄”級部署到關島之後,杜興華在2年之內執行了4次“追蹤任務”。
與被稱為“深海刺客”的攻擊核潛艇不同,戰略核潛艇是海軍的重點保護物件。
美蘇冷戰時期,紅色海軍不但將戰略核潛艇當作支柱力量,還將保護戰略核潛艇當作頭號任務。雖然美國沒有蘇聯那麼“極端”,但是美國海軍仍然動用了一半以上的攻擊核潛艇保護戰略核潛艇。
日本不屬於“一般情況”,而是“特殊情況”。
與法國一樣,日本首先建造戰略核潛艇,而不是首先建造攻擊核潛艇。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儘快獲得“第二次核打擊能力”,壞處是戰略核潛艇缺少保護。
實戰證明,不管是反潛航空兵、還是反潛戰艦,都無法有效對付效能先進的核潛艇。最厲害的反潛武器就是一艘更加先進的潛艇。
常規潛艇、哪怕是AIP常規潛艇都跟不上核潛艇的航行速度,持續潛航時間遠不如核潛艇;水面戰艦很容易被偵察衛星發現,行蹤沒有任何秘密可言;反潛飛機的巡邏時間非常有限,無法持續為戰略核潛艇提供保護。只有攻擊核潛艇,或者是效能相當的“電動潛艇”才能伴隨戰略核潛艇活動,為戰略核潛艇提供最有效的掩護。
半島戰爭爆發時,日本還沒有攻擊核潛艇。嚴格地說。日本地2艘戰略核潛艇是攻擊核潛艇。因為只配備了潛射巡航導彈。沒有配備潛射彈道導彈。
“東瀛菊花”地效能非常“糟糕”。遠在100多千米外。“刺豚”號地側舷被動聲納就截獲了“東菊花”號發出地巨大噪音。測出了航向與速度。
杜興華嚴格按照“規則”與日本潛艇玩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