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99部分

唷奔犢�肌9埠凸�>�厙蓖���嬖蚍⑸�浠�3�思絛�源�琶���狻;乖黽恿思侗鵜�啤N�克儀蓖Уザ爛���075中的0為潛艇在海軍中地代號。7為電動潛艇地代號(因此大部分人認為“豚”級屬於電動潛艇)。5為具體級別。

與“劍魚”號相比。“刺豚”號最大地“特點”就是增添了一座小型聚變反應堆。

聚變反應堆不直接驅動超導電動機。而是透過“閉迴圈熱力電能轉換系統”為複合蓄電池供電。與傳統地裂變反應堆相比。聚變反應堆地優點非常突出。依靠儲備在反應堆核心內地特殊容器裡面地20克氘元素(實際上處於儲存狀態地是催化金屬氘)。聚變反應堆能夠持續執行30年(潛艇地設計壽命就是30年)。中途不用補充燃料;聚變反應堆在停止狀態不會產生任何輻射。執行時只釋放出比較容易遮蔽地α射線與少量β射線。不會造成嚴重地放射性汙染;反應堆工作時地噪音非常小。有利於潛艇隱蔽;從停機到全功率執行只需要15分鐘。響應速度遠超過裂變反應堆。而且能夠在任何狀態下快速啟動;反應堆總體質量與體積不到150噸。僅為同級別裂變反應堆地三分之一。

將聚變反應堆做為間接能源。不是造不出功率更大地聚變反應堆。而是沒有必要。

武器裝備不同於民用裝置,執行環境複雜多變,而且受到戰術技術的限制太大。實戰中,潛艇將根據作戰環境、作戰任務、交戰對手等各種情況,控制航行速度與航行深度,以最佳方式發動攻擊,以最快的速度離開危險區域。雖然聚變反應堆的響應速度很快,但是輸出功率無法靈活調節,潛艇改變航行速度時,推進功率的變化非常大。用複合蓄電池做直接能源,能夠有效彌補聚變反應堆的缺陷。

“劍魚”號已經證明了全電動潛艇的效能。

在不使用聚變反應堆的情況下,僅僅依靠複合蓄電池裡的電能,“刺豚”號能以35節地速度潛航840海里,或者以6節的速度潛航3500海里。這一效能不但超過了所有AIP常規潛艇,還保證“刺豚”在任何情況下離開危險海域,或者隱蔽接近目標。

因為增加了“反應堆艙”,所以“刺豚”號的總長達到98米,水下排水量5800噸。

艇體增長的主要目的不是攜帶更多的複合蓄電池,實際上“刺豚”號攜帶的複合蓄電池僅有“劍魚”號的三分之一,而是為了安裝更長的側舷被動聲納基陣。實戰證明,側舷被動聲納基陣是使用率最高的聲納,也是潛艇在作戰中最重要地聲納。沒有任何艇長願意讓潛艇拖著一條几千米長的尾巴追擊獵物或者躲避敵人,更沒有艇長願意在與敵人交戰的時候冒著暴露行蹤的危險收回拖拽式聲納。艇艏球形主/被動聲納是攻擊聲納,只有處於絕對上風時才會使用。

雖然早在數十年前,美國就在“大青花魚”號上證實,潛艇佳外形是“水滴形”,但是幾乎沒有一個國家的潛粹地“水滴形”,而是更多的採用了中段等直徑地“雪茄形”。除了“水滴形”耐壓殼體的製造難度更大之外,主要就是艇體中段長度過短,無法安裝高效能側舷聲納。事實上,只要條件允許,所有國家地核潛艇會盡量加大艇體長度,以便安裝基陣更長的側舷聲納。

“刺豚”從這一“變化”中獲得了更加強大的作戰能力。

增大排水量的主要目的有兩個,一是增強攜帶雷彈的能力,二是改善艇員生活環境。

“劍魚”號備彈量太少,一直飽受詬病。華劍鋒擔任“劍魚”號艇長期間,給海軍裝備處與總參謀部裝備處寫了5份報告,其中均明確提到應該增大潛艇的載彈能力,增強潛艇在複雜情況下的“多工能力”。

設計“豚”級的時候,艦船研究所的設計師充分考慮了“使用者”意見。

“刺豚”號不但能夠在魚雷艙裡攜帶38條魚雷與導彈,還能在艇艏球形聲納艙後面的垂直髮射系統內攜帶12枚反艦導彈或者巡航導彈。最“標新立異”的是,設計師在潛艇指揮台圍殼後面留了一個容積大約5立方米的密封艙,準備用來裝載潛射防空導彈,只是配套的導彈一直沒有研製成功。正常情況下,“刺豚”號除了攜帶12枚垂直髮射的導彈(一般是8枚巡航導彈與反艦導彈)之外,還在魚雷艙裡裝載反艦導彈,其餘28個彈架全部用來放置重型反艦/反潛兩用電動魚雷。

與“劍魚”號的另外一個區別是,“刺豚”號在左右肋部各設定了3具650毫米魚雷發射管。雖然“刺豚”號仍然使用直徑為533毫米的重型魚雷(發射的時候,需要在魚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