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三個博士有一套
朋友給我推薦了一套書稿,我讀得津津有味。
後來朋友問我讀後感,我說挺棒,朋友說,你順手寫個序吧,我瞬間明白中了博士的計,看來,學士還真幹不過博士。
三個博士,各有一套,他們用家長裡短的方式談深奧的經濟學、博弈學和心理學。目的是讓你先把書買下,看進去,再像他們一樣進步。這屬於哪個學科我說不好,只是知道現在上網鬥地主的遠比讀書的多,問題的關鍵是翻書不如亮牌刺激,所以這樣寫書的用心也有趣。
曬幾章題目,不愁你不動心:
GDP——你和鄰居王太太誰家更有錢?
消費稅和營業稅——一顆成品鑽石裡含多少稅?
鯰魚效應——“第三者”可以讓婚姻甜蜜?
——以上選自《三天讀懂經濟學》
博弈論的基本假定:大家都是明白人
旅行者困境——聰明反被聰明誤
情侶博弈——春節應該回誰家過?
——以上選自《三天讀懂博弈學》
換位思考——如果讓你來做面試官
旁觀者心理——把熱銷的假象變真相
巧拍“馬屁”——奉承別人也要懂技巧
——以上選自《三天讀懂心理學》
好玩不?
三天讀懂是吹牛,不然三人也不必熬成博士都戴上眼鏡才湊齊了出書。不過有一點可以說,用大白話說專業理論是最難的,容易露怯。
有一次我採訪十幾位頂級數學家,一個三年級孩子問,0�9999999999……無限多和1是什麼關係?大數學家說就是你叫小胖子,出去撒了一泡尿,回來還叫小胖子。現場一片大笑,覺得這個回答妙極了!結果節目一播出,我們收到一麻袋信,痛斥大數學家比喻不當,不是用詞不當,而是數學理論上如此比喻不當。有較真兒者寄來一尺厚的演算稿來論證。所以用專業的話說專業的事是保險的,可稱為“專家”,而用通俗的話說專業的事還不出錯,就可稱為“大家”。
三個博士書一推出,稱號隨即會拍馬而到,或貶或損,亦誇亦贊,天知道!
最後講講我的閱後心得:
買其中一本或三本都要?這是經濟學。
你越讓我買我越不買!這是博弈學。
買,還是不買?這就是心理學。
崔永元
txt小說上傳分享
序:開啟一扇瞭解經濟學的窗(1)
我們的一生中會遇到很多的生活現象,也會面臨不計其數的決策判斷。比如當遭遇裁員危機潮時,你是否會想過為什麼每個公司都這樣,這狀況會持續多久,要怎樣解決這個問題呢?當選擇住宅時,是要離工作地點近房價卻很高的房子,還是房價很低但上班路程很遠的地方呢?無論是什麼樣的問題和現象,我們都需要有一種可以終生受用的思維方式和決策依據。經濟學家的思維方法就是其中已經綜合化和理論化的一種,它可以讓你觀察現象時更加深入全面,作出決斷時更加冷靜理性。
在學會經濟學家的思維之前,我們必須先對其有一個框架性的理解以及對經濟學基本內容的明瞭。而本書的意義就在於此。
經濟學的典型分析方法
每到春節時,你是不是都在為火車票難求而煩惱奔波。對此,社會學家也許會覺得是政府失責,而經濟學家則認為這是合理存在的結果,它同樣彰顯著一種秩序:無論結果如何,它終究會自己解決的:總有一些人買到票順利到達目的地,一些人轉向其他交通方式,一些人改成其他站點或時間出發,一些人放棄,還有一些人透過逃票或向黃牛黨買高價票等。無論對於個人來說是怎樣的結果,對於整體來說,事情是市場自己解決了。也就是說,市場其實是在無序中體現了一種有序,而這種有序就是我們所要分析的東西。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有序?最終是哪些人可以得到票而哪些人得放棄?這種分配是公平的嗎?外在強制力量可以改變這種秩序嗎?所有我們身邊發生的內容,用經濟學來看,認識就會不一樣。那麼,經濟學家是如何分析問題的呢?
簡單的說,首先,為解決問題,經濟學家會構建一個模型,然後透過科學方法蒐集資料進行檢驗,驗證無誤後就可以以此尋找正確答案了。我們可以試著模擬一下這個過程。
比如我們想知道為什麼仁和中學的學生比黑銀中學的學生考上大學的比率要高很多。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