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部分

有多少改變。

也許生活中的大多數事情本身就是平淡的,它寂寂而生,又默默而去,但它的過程卻使人們的生活平添了色彩和故事。

成龍看得透這一點,他向來不是多愁善感、自命不凡的人。開拍新戲,導演選中他,他就高興,他對幫助過他的人充滿感激。

惟一令他不安的是那種被稱為“理想”的東西,成龍學戲出身,自幼師傅耳提面命的理想都是當名角。他自幼吃苦練功,就是為了這一目標而活著。眼下他已成人,自立於社會,他的路在何方?這是這位嘻嘻哈哈、愛湊熱鬧、會尋開心的18歲的小夥子深埋心底的心事。他遠離父母,無牽無掛,有一身功夫,有一身力氣,就是要幹一番大事的。他生來似乎就為了這一目標。這一深埋內心的理想,是成龍好學、敬業、不斷提升自我的原動力。

在電影圈混了兩年時間了,無人嬉鬧也不矇頭大睡的時候,成龍也認真地想過自己的成敗得失。

電影圈不乏一些幸運兒,他們一夜成名,大紅大紫,名聲得來之快之容易,令他們自身都難以想象和接受。成龍自然也羨慕他們的好運氣,但他知道,他不能跟他們相比,他沒有這份運氣。

成龍站起來,玻璃窗上立即映現出了一個大腦袋、長髮、線條粗獷的威猛頭像。

成龍對窗自照,覺得自己長相既不英俊,也沒有過人的氣質,真是那種“在別人面前晃千次也晃不出印象來的人”。

既然不是那種天生很幸運、很搶眼、走到哪兒都會被人認出說“是他!就是他!”的人,成龍便很有自知之明,他的事業和未來,都要靠努力搏命去獲得。

在電影圈裡混了兩年了,他的經歷也告訴他,他不是那種無緣無故得人青睞、招人厚愛的角色。從小時候師傅引薦在影片中飾些小角色到現在的做龍虎武師,從來沒有哪一次因為僥倖而走運,他的成績總是與付出成正比的。於是,成龍格外地認真和賣力,甚至於拼命。他覺得只有如此,才能彌補自身沒有優厚先天條件的不足。他成為影壇巨星後,常說他的成功得自於他的苦幹和實力。

研究人才成功規律的專家認為,成功人士中,非智力因素——即後天的條件,包括志向、毅力、努力等,佔的比重要比智力因素——先天條件,如智力、天賦、才能大得多。

成龍便是這種“知恥而後勇”的奮鬥者。他早年的這段艱苦奮鬥經歷,對於他日後健全人格和艱韌意志的形成大有裨益。成龍在講究憑几分機遇的影圈,堅信沒有付出就沒有收穫的樸素道理,默默地、頑強地撞擊著成功的大門,在快樂的外表下埋藏著執著的事業之心。

他不菲薄小角色。他做龍虎武師,即使飾演一個先打先死的小角色,他也絕不惜力,拍危險動作時,總是實打實地真幹。導演見這個替身演員如此投入和賣命,不禁留意地多看他兩眼,心說:這個長得不怎麼樣的武師還不錯。有了這個印象,導演在拍新片或武師不夠用時,總會想到他:“元龍呢?叫他來補最後一個試試看。”成龍因此能不斷地在影片中飾演小角色。

多少年後,成龍仍記憶猶新地憶起導演說的這句話,“元龍呢?叫他來補最後一個試試看!”這句當時給了他飯碗的話,令他高興,也令他辛酸。他是個胸有大志的人,在高興導演能想到他之餘,又不禁辛酸:你看,我只不過是候補最後一個那類人。這句話最令他明白自己在別人眼中的形象。他勵志自勉:只有靠自己努力苦幹才能成大牌、當明星。

1972年金秋,又一個誘人的機會向在影圈當“茄喱啡”(粵語,跑龍套)的成龍頻遞秋波。此番“邵氏”的王牌大導演李翰祥準備開拍一部取材於古典禁書《金瓶梅》的影片,片名很誘人,叫《金瓶雙豔》。此片不以武功見長,但聲名赫赫的李大導演眼光獨到,他看中了成龍的機靈活潑,邀他出演片中鄆哥一角。鄆哥雖是配角,卻是片中穿針引線的重要人物,因而戲分頗重。

成龍與李大導演正式簽約之後,興奮之情溢於言表,他向名導演合掌致謝道:“多謝關照,我一定盡全力演好戲!”大導演微笑著只頷首不語。

李翰祥自60年代初與“邵氏”的老闆邵逸夫分手,自己自立山頭10來年之後,於1972年1月重返“邵氏”,歸於舊老闆麾下,自然有一番苦衷。他拍片賣力,希望重現輝煌。

成龍拍戲歷來認真,此次得此良機,更是珍惜。在這部影片中,成龍的戲路有了拓展,他不再是過去影片中那個赤膊上陣的武師,而顯露了他俏皮幽默的潛質。這是他後來成為天王巨星的主要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