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又好,身手又漂亮、又敏捷,憑哪樣不能紅?”陳自強亦有同感:是呀,成龍為何不紅?
成龍如一座寶山,還沒找到開啟它的法寶。誰是通曉“芝麻開門”般咒語的人?
第十回 伯樂亮相創新招 《蛇形刁手》一炮紅
古龍曾當面對成龍說:“我的小說是給狄龍、姜大衛拍的,不是給你拍的。”成龍始終沒法走出李小龍的陰影。
吳思遠公司向羅維公司借走成龍。導演袁和平另闢蹊徑,為成龍度身定做,開創了“諧趣武打”新門類。《蛇形刁手》使成龍一鳴驚人,脫穎而出。
大導演羅維有信心,他不相信自己會看“走眼”,自己力捧的新人會不紅。他不斷地讓成龍拍新片。
成龍自1976年投奔羅維公司後,在兩年多的時間,為羅維公司拍片10多部,實在是馬不停蹄。只是成龍一直沒能像李小龍那樣令影迷瘋狂地大紅大紫。
成龍在羅維公司拍的電影,在《新精武門》之後,計有:
▲《少林木人巷》(1976年5月)
▲《風雨雙流星》(1976年9月)
▲《劍花·煙雨·江南》(1976年9月)
▲《蛇鶴八步》(1976年9月)
▲《飛渡雲山》(1977年7月,立體電影)
▲《拳精》(1978年4月)
▲《龍拳》(1978年7月)
▲《龍騰虎躍》(1978年8月)
這些影片,基本上都是武打片。不需要豪華的包裝,在荒山野嶺之間,搭一二間木板茅屋,準備幾套短打衣褲黑布衣褲,成本既低,製作週期也不長。
當時這類武打片很多,沒有引起特別的關注也屬正常。以倡導“陽剛電影”著稱的大導演張徹便以滿不在乎的口吻評論這些羅維導演的成龍影片:“羅維導演他(成龍)的影片,我一部都未看過。那時正是少林系列影片氾濫,多是一些精壯小夥子,打了赤膊在影片中揮拳踢腳,有什麼可注意?”羅維思想保守,作風老套,他始終沒有跳出武打片的窠臼,未能根據演員的特點,為成龍量身度制。而在武打片上,李小龍威名赫赫,又誰堪與比肩?李小龍不僅是個功夫影星,他在武術上亦有很深的造詣,還自創了一套“截拳道”。這是李小龍個人的特長,成龍自難與其相提並論。其實,就是有和李小龍相同的條件,誰又能有超過李小龍的聲名?觀眾只買李小龍的賬。
羅維也不斷嘗試新法,試圖改變這樣的局面。有一度,古龍的武俠小說因楚原的《流星·蝴蝶·劍》而風行一時,羅維也照搬了些片名分成三截的“古龍片”。《劍花·煙雨·江南》便是這種“跟風”之作。
傳說當時居名自傲的古龍曾當面對成龍說:“我的小說是給狄龍、姜大衛拍的,不是給你拍的。”即便身為武俠小說的大師級作家,這樣說話,也太過份與失禮——若古龍今未作古,再看到“天皇巨星”成龍的輝煌,是否該為自己這種“看扁”人的話臉紅呢?
但古龍的話,也有他的眼光和道理。成龍外型剽悍、粗獷,不適合拍古裝戲。跟著別人走,實在難以找到自我。
古龍所言的狄龍、姜大衛,都是“邵氏”的當家武打明星。姜大衛個子不高,有“縮水影帝”之稱,氣質剽勇叛逆。狄龍英俊穩健,有大將風度。二人都在影壇上走紅多年,很得觀眾喜愛。
成龍未能大紅,已是羅維的一塊心病。他亦反思琢磨,仍復百思不得其解。市場如魔盤,風水轉到誰家恁地難以預測,羅維不禁心存疑慮:也許成龍缺少觀眾緣,星運不佳?
正當羅維歧路難行之時,香港的吳思遠公司來外借成龍,羅維樂得做個好人,很大方地把他的主角借了出去。此一去,成龍再遇貴人,命運又逢轉機。
此番“識英雄於未遇”的思遠公司總裁吳思遠,本身便是香港電影界的一匹“黑馬”,足智多謀,屢有奇招。此君現任香港電影金像獎的大會主席,功成名就。獨具慧眼看中成龍的,是他手下的“奇兵”、導演袁和平。
袁和平與成龍有許多相似之處。他也是北方人——雖生於內地但長於香港。他是武術指匯出身的導演,對京劇也很熟識,他父親袁小田與成龍的師傅于占元一樣,是內地的京戲武生。袁和平從羅維公司的電影中認識了成龍,他注意這個年輕人有一段時間了。袁和平覺得這個身型魁梧、粗獷的年輕人,卻並無那種冷峻、剛烈的肅殺之氣,他不適合演那類具有叛逆性的悲劇性英雄,也不是那種英俊瀟灑的正面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