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行動。等到彼此發現對方做了什麼,再想做什麼改變就太遲了。當然,這個星期的輸家下個星期很可能竭力反撲,不過,等到那時,在這個日新月異的世界上說不定已經出現了一個完全不同的新的故事模式,開始了一場完全不同的博弈。
這兩種博弈所要用到的策略思維和行動在本質上存在天壤之別。對於第2章討論的相繼行動的博弈,每個參與者不得不向前展望,估計對手的反應,從而倒後推理,決定自己這一輪應該怎麼走。這是一條線性的推理鏈:“假如我這麼做,另一個參與者會那麼做——若是那樣,我會這麼反擊”,依此類推。
而在同時行動的博弈裡,沒有一個參與者可以在自己行動之前得知另一個參與者的整個計劃。在這種情況下,互動推理不是透過觀察對方的策略進行,而是必須透過看穿對手的策略才能展開。要想做到這一點,單單假設自己處於對手的位置會怎麼做還不夠。即便你那樣做了,你又能發現什麼?你只會發現,你的對手也在做同樣的事情,即他也在假設自己處於你的位置會怎麼做。因此,每一個人不得不同時擔任兩個角色,一個是自己,一個是對手,從而找出雙方的最佳行動方式。與一條線性的推理鏈不同,這是一個迴圈——“假如我認為他認為我認為……”。訣竅在於怎樣破解這個迴圈。
夏洛克·福爾摩斯(Sherlock
Holmes)和他的死對頭、罪惡魔頭莫里亞蒂(M噢riarty)教授擅長這類推理,對此我們一點都不覺得驚訝。正如福爾摩斯在《最後的問題》裡告訴華生(Watson)的:“我要說的其實已經在你的腦海閃過。”他說。
“那麼我的答案大概也已經在你的腦海閃過。”我答道。
你就和華生醫生一樣,大概也在揣摩福爾摩斯怎麼未卜先知。聽完我們的解釋,我們希望你會同意這其實相當簡單。
你怎樣才能看穿所有那些錯綜複雜而又看不見的策略呢?首先,你不要把其他參與者的未知行動視做天氣那樣,具有與個人無關的不確定性。上班之前,《時代》的編輯可能收聽天氣預報,知道今天下雨的機率是40%,他大概會利用這個資訊去決定要不要帶一把雨傘去上班。但《新聞
週刊》將會採用哪個特定主題作為封面故事的機率則完全是另外一回事。
區別在於,《時代》的編輯對《新聞週刊》有一個非常中肯的瞭解——另一個雜誌的編輯與天氣不同,他們是策略的博弈參與者,就跟《時代》的編輯自己一樣。①
即便一個編輯不可能真的觀察到另一個雜誌的決定,他也可以透過另一個雜誌的視角思考這個問題,嘗試確定它現在一定在做什麼。
①
有些人相信,自然界也是一個策略博弈的參與者,而且心腸狠毒,整天想著怎樣破壞我們早已定下的計劃,以從中取樂。比如,當你聽說下雨的機率是40%,這意味著,有六成機率是你帶了雨傘上班而老天爺又沒有下雨,另有四成機會則是你忘帶雨傘而老天爺偏偏下起雨來。
在第2章,我們可以提供一個單一的、統一的原理,為相繼行動的博弈確定最佳策略。這就是我們的法則1:向前展望,倒後推理。在這一章,事情不會那麼簡單。不過,關於同時行動必不可少的思維方式的思考可以總結為指導行動的三個簡單法則。反過來,這些法則又基於兩個簡單概念:優勢策略與均衡。與第2章一樣,我們也會透過簡單的例子解釋這些概念和法則。
1 .優勢策略
在棒球比賽裡,假如一方已經有兩個人出局,而又打出三個壞球和兩個好球,那麼,任何一名進攻上壘的球員都必須在下一次投球的時候跑向下一壘。這可以透過琢磨各種可能的情形得出來。在大多數情況下,攻壘球員怎麼做無關緊要。假如擊球手碰不到球,要麼出現第四個壞球而攻壘球員成功上壘,要麼出現第三個好球而這一局結束。假如投球手投出界外球,攻壘球員只消退回原先所在的壘。假如這是一個擦棒球而又被接住,那麼這一局就結束了。不過,有一種情況跑動攻壘佔有優勢,即假如擊球手將投球擊到界外,那麼攻壘球員就有很好的機會上壘或者得分。
我們認為,在這種局面下,跑動攻壘就是優勢策略,即某些時候它勝於其他策略,且任何時候都不會比其他策略差。一般而言,假如一個球員有某一做法,無論其他球員怎麼做,這個做法都會高出一籌,那麼這個球員就有一個優勢策略。假如一個球員擁有這麼一個策略,他的決策就會變得非常簡單;他可以選擇這個優勢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