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7部分

,要想使一個策略行動顯得很可信,你必須同時採取一個附加或從屬的行動。我們把後一種行動稱為承諾。

現在,我們提供八種手段,以助於建立可信的承諾。正如佛教開出的涅槃指示,建立可信度同樣也有“八正道”。在不同情況下,這些手段中會有一種或多種能夠證明對你是有幫助的。而在這套手段後面,有三個重要原則。

第一個原則是改變博弈的結果,意思是說,務必使遵守你的承諾成為符合你自身利益的選擇:把威脅變成警告,把許諾變成保證。要做到這一點,有多種方法。

(1)建立和利用一種信譽。

(2)寫下合同。

這兩種手段都能使破壞承諾的代價高於遵守承諾的代價。

第二個原則是改變博弈,使你背棄承諾的能力大受限制。在這方面,我們考察三種可能性。最極端的做法莫過於剝奪自己反悔的機會,比如禁止自己走到反悔的地步,或斷絕一切反悔的後路。甚至還有一種可能性,就是離開決策位置,聽天由命。

(3)切斷溝通。

(4)破釜沉舟。

(5)讓後果超出你的控制。

以上兩個原則合併起來就是:可能的行動及其結果都有可能改變。假如一個大的承諾被分割為許多小的承諾,那麼,違背其中一個小的承諾的得益很可能並不足以抵消失去餘下承諾的損失。因此我們說(6)小步前進。

第三個原則是充分利用別人,幫助自己遵守承諾。一個團隊也許會比單獨一個人更容易建立可信度。又或者,你可以考慮僱用其他人來做你的代表。

(7)透過團隊合作建立可信度。

(8)僱用談判代理人。

信譽假如你在博弈當中嘗試了一個策略行動,然後反悔,你可能就會喪失可信度方面的信譽。若是遇到百年一遇、千載難逢的情況,信譽有可能顯得不那麼重要,因此也沒有多大的承諾價值。不過,一般情況下,你都會在同一時間跟不同對手進行多個博弈。因此你就有建立信譽的動機,而這就相當於作出一個承諾,以使自己的策略行動顯得可信。

1961年柏林危機期間,約翰·F·肯尼迪(John

F·Kennedy)曾這樣解釋美國的信譽的重要性:假如我們不能遵守我們對柏林的承諾,日後我們怎能有立足之地?假如我們不能言出必行,那麼,我們在共同安全方面已經取得的成果,那些完全依賴於這些言語的成果,也就變得毫無意義。'4'另一個例子是以色列的一貫原則:堅決不跟恐怖分子談判。這是一個威脅,意在阻嚇恐怖分子,打消他們企圖劫持人質,以此索取贖金或者要求釋放犯人的念頭。假如這個決不談判的威脅是可信的,那麼,恐怖分子就會意識到他們的行動註定徒勞無功。與此同時,以色列的決心也會經受考驗。每一次,一旦這個威脅必須實踐,以色列總會吃苦頭;拒絕妥協可能使以色列人質命喪黃泉。每一次只要遭遇恐怖分子,以色列的信譽和可信度就會面臨考驗。屈服一次的意義絕不僅僅是滿足眼下這批恐怖分子的要求那麼簡單,還會給以後的恐怖行動增添誘人的魅力。①①

甚至以色列本身態度強硬的信譽也會遭受損失。他們願意釋放3000名阿拉伯犯人以換取3名本國空軍飛行員的做法已經暗示,例外情況確實有可能出現。

對於承諾而言,信譽的影響是一把雙刃劍。有時候,破壞信譽可能為達成一個承諾鋪設道路。破壞你的信譽這一行動會使你跟你自己達成一個承諾,決心以後不再採取任何在你預計當中並不符合自己最佳利益的行動。

要不要跟劫機者談判的問題有助於說明這個觀點。在任何具體劫機事件發生前,政府可以做出決定,透過威脅說決不談判,對劫機行動進行阻嚇。不過,劫機者預計到,一旦他們奪取飛機,政府就會發現它根本不可能堅守絕不談判的立場。政府怎樣才能剝奪自己跟劫機者談判的能力呢?

一個答案是破壞其許諾的可信度。設想一下,在雙方談判達成協議後,政府卻突然背棄自己的承諾,向劫機者發動攻擊。這麼做的結果是,政府對劫機者的處理方式值得信賴的信譽將會喪失殆盡。政府失去了作出一個可信的許諾的能力,同時不可逆轉地斷絕了自己對劫機者發出的威脅進行回應的後路。這種破壞許諾的可信度的做法將使決不談判的威脅變得非常可信。

美國國會在稅收特赦計劃方面也遇到了類似的保持前後一致性的問題。這種計劃允許以前欠繳稅款者補足差額而不必支付罰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