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已取得“永久的穩定”,這時正是柯立芝總統在任期間,因而這次的大繁榮被稱為“柯立芝繁榮”。柯立芝總統聲稱,美國人民已達到了“人類歷史上罕見的幸福境界”。
在當時,建築、汽車、電氣工業被並稱為“美國經濟的三大支柱”,汽車工業、電氣工業、鋼鐵工業和建築業都欣欣向榮。汽車工業成為美國最大的製造業和最大的工業部門,而汽車工業的發展又推動了鋼鐵、石油、化工、公路建設等一系列工業部門的發展。當時,美國勞動生產率增長了50%以上,1929年,美國在資本主義世界工業生產的比重已達48。5%,超過了當時英、法、德三國所佔比重的總和。在整個20年代,美國聯邦政府年年都有預算盈餘,聯邦債務減少了1/3,而通貨膨脹率則保持在接近零的水平。在整個20年代,美國的失業率持續下跌,曾達到3。2%的創紀錄水平。
→虹→橋→書→吧→。
第9節:第二章 經濟危機和資源危機(4)
然而,在繁榮的背後,危機的萌芽已悄悄出現。仔細分析美國當時的經濟情況,我們可以發現,美國那時的“繁榮”主要集中在部分工業部門和城市中,其他一些工業部門和農業的不景氣,使美國經濟發展很不平衡。少數壟斷組織控制著國家的經濟命脈,造成國民收入分配不均,貧富差距越來越大。
當時,美國國民收入的l/3被占人口5%的最富有者所佔有,而據1929年的統計數字顯示,約有60%的美國家庭,收入僅夠維持生活,他們的收入在國民總收入中所佔的比例尚不足24%。
在1929年10月24日到來之前,美國紐約華爾街的股市牛氣沖天,投機者蜂擁進入股市,轉眼之間利潤便滾滾而來,一些主要工業股票的價格甚至成倍上漲。
1929年10月24日,美國的金融界崩潰了,股市一夜之間從天堂化作地獄。所有的人都急於丟擲自己手中的股票,連股票行情自動收錄機都已跟不上股市下跌的行情。大崩潰的頭一個月,便有260億美元在股市煙消雲散。
股市崩盤的危機直接導致5500多家銀行倒閉,美國金融體系瀕臨瓦解,成千上萬的美國人一生的積蓄在幾天內就灰飛煙滅,而這僅僅是大蕭條的前奏。
美國經濟在1929年—1933年間下降了30%,到1932年,鋼鐵工業下降了近80%,汽車工業下降了95%,至少有13萬家企業倒閉,5000萬人失業,失業率高達25%,數以千計的人跳樓自殺,8812家銀行倒閉,上千億美元化為泡影。
當時,美國經濟對其他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和世界市場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美國出現的經濟危機很快引發了其他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危機。1930年,嚴重依賴美國資本的德國發生經濟危機;接著,英、日等國經濟出現了嚴重的衰退;1932年,法國經濟也開始蕭條。這時,各國不得不相繼宣佈放棄金本位。
美、英、法、德共有30萬家企業倒閉,失業工人達到3000萬以上。許多昔日機器轟鳴的工廠區,變得死氣沉沉,野草叢生,成為所謂的機器“墓地”。廣大勞動人民飢寒交迫,流離失所,但壟斷資本家為了維持他們的利潤,穩定商品價格,卻大量銷燬商品。大量的玉米、小麥、棉花、牛奶等產品,或被當作燃料,或被傾入河流、大海。1933年以後,這場經濟危機的高潮才過去,但各國經濟的恢復仍是步履維艱。
從現在中國的經濟情況來看,美國當時的情況有很多值得我們借鑑。
1.產品相對過剩
在上世紀20年代,美國產品擺脫了對歐洲市場的依賴,進入內需拉動時期。當時美國的經濟雖有很大發展,但人民收入增長水平遠遠趕不上經濟發展水平,這就限制了社會實際消費能力的增長,造成市場的相對狹小。產品並非出現了絕對過剩,而是由於購買力的下降而出現的相對過剩。
早在2006年年底,就有人預知到中國經濟正面臨產能全面過剩。近年來中國國內產能過剩問題日益嚴重,而市場消費增長卻並不明顯,內需不旺使得中國產品被迫出口,導致了大量的貿易摩擦,使過分依賴國際市場的風險越來越大。
2.居民購買力不足
上世紀20年代後半期,美國市場日益盛行分期付款,以此來刺激消費,造成市場的虛假繁榮。這種繁榮不是社會實際消費能力的增長,而是一種提前消費的形式。隨之而來的很可能是消費的疲軟。
2008年一季度國家財政收入增幅達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