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2部分

朝廷通緝的政治犯何,也就是那位曾經盛讚過曹操的黨人領袖。這個神秘人物此刻正被宦官們高價懸賞捉拿,此時卻秘密地現身於袁府。何是來弔喪的,還是另有目的呢?

自從遭黨錮之禍而被中官們通緝,何的行蹤就變得十分詭秘,但是周圍一幫志同道合的朋友都知道他在幹什麼,他實際上在到處串聯立志幹一番事業的各路英雄豪傑。藉著袁紹為母親辦喪事的時候,何密潛而至,有更重要的事與袁紹面談。

他們商談的內容沒有留下任何文字材料,但是袁紹行完母喪後決定追行父喪,時間也是三年。其實他是借服喪之名繼續隱居,這一決定很可能與何商談的內容有關。

袁紹早年喪父,可能沒有來得及行父喪。現在主動提出追服三年父喪,於情於理自然沒有什麼可說的,朝廷批准他延長三年喪假,袁紹的名聲因為孝心進一步擴大。

當然,再隱居三年不是為了換取聲名。何等一幫人認為,現在時機還不到,為了幹一番大事業,還必須等待和準備,洛陽耳目眾多,反倒不如汝南郡這裡便於活動。於是袁紹在父親袁逢的墓前修了一座草廬,大家看到他一整天都在看書或深思,而到了晚上,他開始接待秘密的訪客。

行完父喪後,袁紹回到洛陽,按慣例他可以繼續因行父母喪而中斷的仕途,要麼接受朝廷的任命,要麼接受公府的徵辟。回到洛陽後,袁紹的行為方式更加低調,雖然也有公府徵辟,可全被袁紹謝絕。他過著一種隱居式的生活,“不妄通賓客,非海內知名不得相見”。

能經常接觸到袁紹的,除何外,只有張邈、許攸、伍孚、吳子卿等幾個人。這幾位都不是普通人物,王粲在《英雄記》裡,把他們稱為“奔走之友”。

張邈、許攸前面已經介紹過,他們與曹操早年相識,這些年來,與袁紹的來往更密切。伍孚字德瑜,跟袁紹是同鄉,都是汝南郡人,是俠士一類的人。吳子卿的情況不太清楚,應該跟伍孚相類似吧。

這些人應該算黨人和士人的新生代,與前輩不同,他們對社會和漢室朝廷的看法更清醒、更深刻,因而也更絕望。他們都有參與救世的大志,但不再把希望寄託在天子或者現有官僚體系身上。比如何,早年與李膺、陳蕃互相引為同志,但一夜之間,重要的黨人或被殺戮,或被禁錮,其本人也被朝廷長期通緝。

血的事實不斷教育著他們,使他們在鬥爭中更加理性和現實,他們在尋找一條新的道路,不是殺幾個宦官或權臣那麼簡單,要幹就幹徹底一點,改朝換代也再所不惜。

在他們眼中,袁紹是可以高舉的一面旗幟,政治上的志同道合,又具有無與倫比的號召力。現在需要的是,儘可能多地聯絡同志和豪傑,把準備工作做到最充足,一旦最佳時機到來,立即出手,一舉而成。

於是,他們的活動中心隨著袁紹迴歸京師也轉到了洛陽,除了以上骨幹分子外,他們還秘密聯絡了各地的豪傑志士,史書記載竟然達到上千人之多。但這樣一來,無論做得多麼機密,也不能不引起別人的注意了。

一天,新的宦官首領之一中常侍趙忠對下面的人說:“袁紹這個人只顧抬高自己的身價,不斷招募、私養俠士,不知要想幹什麼(此兒欲何所為乎)?”這話後來傳到了袁紹的叔父、本朝太傅袁隗耳朵裡。袁隗立刻感到事態的嚴重性,他把袁紹痛責了一番,限袁紹馬上斷絕與那些江湖朋友的來往,應公府徵辟老老實實出來做事,以絕他人非議,不給袁家帶來災禍。袁紹也預感到有樹大招風之虞。剛好在這個時候,大將軍何進徵袁紹為屬下(掾吏),袁紹這一回不再扭捏作態,痛快地應徵了。

袁紹到大將軍府上班以後,深受何進的倚重。他本人利用這個舞臺,變得更加活躍。聽說老朋友曹操重新復出擔任軍職,袁紹立即前來拜訪。

袁紹給曹操透露了一些他的想法,但他不會說得太深,因為曹操還不能算他們的核心成員。不過,袁紹很清楚,曹操可以視為“自己人”。

【四、政變未遂】

黃巾起義成就了一大批英雄,他們即將在歷史的舞臺上大展拳腳。大將軍何進在某種意義上也是黃巾起義所成就的,在其後的若干年中他成為帝國最具實力的人物。

中平四年(187年)河南尹治下的滎陽縣發生小股農民起義,當時擔任河南尹的是何進的弟弟何苗,他組織力量鎮壓了這次起義。這本不算多大的功勞,但因為主角是何苗而被大大渲染了一番,何苗居然被封為車騎將軍,從一名地方幹部直接掛上了中將軍銜。

皇甫嵩、朱儁等名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