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孫瓚的說法有些抹黑的嫌疑,但這些事總是有些根據的。袁紹的確信任幾個搞星象學的人,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這個崔鉅業。
崔鉅業率數萬人馬北上,攻入幽州刺史部的涿郡,此時公孫瓚的大本營在廣陽郡的薊縣,與涿郡緊鄰。崔鉅業將軍事重鎮故安圍住,開始攻城。這裡雖然河網密佈,但無險要可守,故安若失,則公孫瓚的南大門洞開。
公孫瓚沒有給星象學家留下建功立業的機會,他親自率領三萬精兵由薊縣南下,增援故安。崔鉅業圍城多日沒有進展,也不知道晚上偷偷跑出去看了多少回夜空,但腦子裡仍然沒有頭緒。正在這時,聽說公孫瓚親自來解圍,他倒也知趣,趕緊下令撤軍。
然而,公孫瓚連這個面子也不給,追上他一頓猛揍,雙方戰於巨馬水之畔,袁軍死了七八千人,遭受慘敗。公孫瓚挽回了界橋失利的面子,趁勢將勢力範圍向南推進,委派田楷為青州刺史,把冀州刺史部的渤海郡、青州刺史部的平原國等地發展成敵後根據地或游擊區。
崔鉅業敗北,袁紹心疼不已,不敢再大意,於是親自率軍北上,尋找公孫瓚的主力進行決戰。袁軍在龍河一帶與公孫瓚軍相遇,袁紹再擺迷魂陣法,讓老弱殘兵在前面誘敵,等公孫瓚主力衝殺而來時袁軍主力殺上,再次大敗公孫瓚。
巨馬水之戰和龍河之戰,雙方一勝一負,戰成平局。戰後公孫瓚的主力退回薊縣,繼續派田楷、劉備等人向山東半島一帶發展。袁紹則派長子袁譚來與田楷、劉備來搶地盤,雙方形成對峙局面。在將近二年時間裡他們互相不分勝負,並且也面臨了嚴重的糧食危機,史書記載,他們“互掠百姓,野無青草”。
龍河之戰後,公孫瓚看到南線戰事暫時無法取得突破,把著力點放在鞏固幽州內部、壯大自身實力上,他決定跟劉虞徹底翻臉。
自從上次公孫越被殺之事發生後,公孫瓚與劉虞之間的矛盾更加尖銳。公孫瓚這個人一向目無領導,自以為是,不執行上級決定,劉虞制定的民族政策是懷柔為主,為了搞統戰,經常送給少數民族首領一些禮物,公孫瓚偏偏喜歡動武,半道上就給劫了,還在劉虞跟少數民族首領之間挑撥離間。
作為公孫瓚的頂頭上司,劉虞對公孫瓚的憤怒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老頭子一向待人謙遜,脾氣也好,就這樣經常也被氣得要死。劉虞通知公孫瓚來開會,公孫瓚每次都推說有病不來。劉虞跟自己的心腹、太傅府人事處長(東曹掾)魏攸商量,想攻打公孫瓚。
魏攸知道真動起手來劉虞根本不是公孫瓚的對手,但沒這麼說,換了個說法:“現在天下人無不對您仰望,你手下也需要謀臣,公孫瓚文武雙全,是有用的人才。現在雖然有些小過錯,應該對他遷就一下。”劉虞聽了才作罷。
可是不久,魏攸死了,劉虞再因為公孫瓚的事氣不過的時候就沒人來勸了。初平四年(193年)冬天,忍無可忍的劉虞調集十多萬人馬攻打公孫瓚。臨出發前,手下一個叫程緒的參謀上來勸阻,盛怒之下的劉虞將程緒砍頭示眾。
公孫瓚此時在薊縣,他的人馬還分散在各地,劉虞發動突然襲擊,公孫瓚就是再能打也凶多吉少。關鍵時刻,公孫瓚在劉虞身邊安排的臥底發揮了作用,這個臥底名叫公孫紀,因為跟公孫瓚同姓,二人以前來往就比較多,後來發展成公孫瓚的耳目,此時在劉虞身邊擔任參謀。公孫紀及時把情報送出,為公孫瓚防守和反擊贏得了時間。
劉虞大軍開到薊縣城外,劉虞下令:“只殺公孫瓚一個人,不要傷及無辜。”他同時命令士卒注意戰場紀律,不要毀壞百姓的房屋,不得騷擾百姓。劉虞確實是個好人,是個有德之人,是幽州人民的好領導。但他不是一個好統帥。
司馬遷借韓信的嘴評論項羽說:“項王對人,恭敬慈愛,說話從不高聲大氣(言語嘔嘔),人有疾病,一邊流淚一邊親自送吃的,但這僅是所謂的婦人之仁。”作為幽州牧的劉虞,理應愛民如子,行仁愛之心。但作為十幾萬大軍的統帥,此時考慮的應該是如何取勝,因為你必須為十幾萬條生命負責。
開展了仁愛教育的劉虞的軍隊,打起仗來畏手畏腳,攻了半天也拿薊縣城沒有辦法。公孫瓚瞅準時機,晚上派精銳數百人出擊,一邊攻擊一邊順風放火,劉虞軍大亂。劉虞攜帶家屬和一部分士兵退到上谷郡的居庸縣(今北京延慶一帶),公孫瓚追擊,圍城三日城破,將劉虞及家人抓回薊縣。
開始公孫瓚還沒有打算殺劉虞,州政府的往來檔案還讓他看(猶使領州文書),但是到第二年,發生了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