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77部分

古大草原,也可能生活在今天的山西省的北部,甚至生活在山西省西南部的臨汾一帶,而且後面兩種可能性更大,這與一般印象中的情形會有所不同。

與一般印象有所不同的,還有蔡文姬在南匈奴人那裡的身份。

通常認為蔡文姬是左賢王的妃子(閼氏),甚至有說她是左賢王最寵愛的妻子,但這於史料並無記載。史書中只說她“沒於左賢王”,並未提及她與左賢王本人的關係。

北方少數民族有殺到哪兒搶到哪兒的習慣,不僅搶金銀財寶,搶糧食牲畜,也搶婦女和孩子,孩子將來就是戰士或奴隸,婦女可以生孩子。

被搶的婦女地位是很低的,與奴隸沒有什麼區別。也不排除因為貌美而被匈奴人首領看中從而改變處境的可能,但圍繞著蔡文姬卻找不到這方面的記載。

蔡文姬到南匈奴人那裡又嫁人了,而且還生下了兩個兒子,但她嫁的人不大可能是左賢王,她的兒子也不是王子。

所以,曹操才可能把她贖回來。

曹操跟蔡邕是忘年之交,曹操擔任議郎的時候蔡邕也擔任相同的職務,他們二人曾經是同事,蔡文姬當時頂多四五歲,而曹操已經二十多歲了,說曹操跟蔡文姬從小青梅竹馬那純屬無稽之談。

曹操很敬重蔡邕,對於蔡邕的死他一定會覺得很可惜,如果蔡邕有兒子,他一定會設法找到,加以培養。

但蔡邕沒有兒子,只有一個女兒,蔡文姬小的時候曹操可能見過她,對她有一定印象。

在那個兵荒馬亂的年代,蔡文姬流落到匈奴人那裡並不是一件多麼重大的事,也許沒有太多的人知道。曹操之所以又得到了蔡文姬的訊息,可能與一個人有關。

這個人就是衛覬,他受曹操之命協助鍾繇處理關中事務,目前是鍾繇的得力助手。

衛覬字伯儒,著名的法律專家、書法家,河東郡人,也出自於河東郡衛氏家族。他字伯儒,蔡文姬的丈夫叫衛仲道,他們之間極大可能存在聯絡。

漢末取名基本上都是單字,說起來這還是王莽改革保留下來的唯一成果,王莽當年規定取名字只能用單字,所以我們看到漢魏時期的人名裡除複姓以外很少有兩個字以上的。

衛仲道的名字叫什麼不知道了,仲道是他的字。古人取字常以“伯、仲、叔、季”來區分長幼,衛覬跟衛仲道極可能是兄弟,衛覬是老大,衛仲道排行第二。

衛覬長年在關中一帶工作,離南匈奴人很近,他可能也在打聽蔡文姬的下落,經過不懈努力,終於打聽到了。他將這個訊息報告給了曹操,並請求把蔡文姬接回來。

當時南匈奴人已經歸順於朝廷,如果直接去要人會讓南匈奴人很沒有面子,影響民族團結,於是曹操想出了一個辦法:把人贖回來。

這揭示出兩個事實:一個是蔡文姬不可能是左賢王的妻子,要是那樣估計曹操會打消把蔡文姬接回來的念頭;另一個是,蔡文姬可以“贖”,說明了她的身份,在南匈奴人內部,她可能連正式戶籍都沒有,身份與奴隸差不多。

曹操派周近為使者前往南匈奴,用大量黃金加上一對玉璧去贖蔡文姬。給了這麼多錢,南匈奴人覺得面子很足了,於是同意放人,但兒子不能帶走。

不太清楚蔡文姬離開南匈奴時的心情,想必既有即將得到自由、回到故鄉的喜悅,更有與親骨肉就此分離的痛苦。

但是,蔡文姬還是毅然回來了。

蔡文姬回來後曹操親自接見了她,應該在北征烏桓歸來之後到赤壁之戰前這一段時間。對於這個很有名氣的才女,大家都想一睹她的芳容,但是對蔡文姬而言,坎坷的人生際遇和剛剛經歷的骨肉分離之痛,讓她什麼都不再想了,只求安安穩穩地度過餘生。

在她的請求下,曹操把她安置在她的故鄉陳留郡。蔡文姬三十五歲時,在曹操的安排下,她嫁給了屯田校尉董祀,這是蔡文姬的第三次婚姻。現在似乎總算安頓下來了,可以好好過自己的日子了,但命運還沒有把蔡文姬捉弄夠,她又遇到了災禍,結婚第二年丈夫董祀就犯了法,按律當死。這一回蔡文姬真急了,她跑到鄴縣面見曹操求情。

當時鄴縣的銅雀臺剛剛修好,曹操在這裡大會賓客,有人報告說蔡文姬求見,曹操很高興,對大家說:“蔡伯喈先生的女兒就在外面,諸位想必早已聽說過她的才名,今天就讓你們見見她!”

這是一個冬天,外面十分寒冷,蔡文姬走進來時,所有人都大吃一驚,她光著腳,蓬頭垢面,一進來就跪在曹操面前,聲淚俱下,為丈夫求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