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74部分

鮒蔥忻�睿�娑暈O綻戳偈保��掖蚋疑希�庹�親魑�蠼�τ械乃刂省�

張遼整頓所部人馬在前,曹純督率虎豹騎在後,直衝烏桓騎兵,結果烏桓人大敗。曹軍以懸殊的兵力獲得大勝,曹純率領的虎豹騎更是露足了臉:將蹋頓斬於馬下!

其實烏桓人是挺有戰鬥力的,如果認為他們本來就不堪一擊那就大錯特錯了,烏桓人能長期馳騁於北方,絕不是靠吹出來的,尤其是蹋頓,有勇有謀,在烏桓人中很有號召力。

烏桓人之所以大敗,一方面是張遼、曹純所部盡是曹軍中最能打的精銳,他們作戰勇敢,誓死一搏。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是曹操抓住了戰機,敵人遠道而來,人困馬乏,陣形不整,互相聯絡不暢,本想停下來扎駐營寨,再跟曹軍真刀真槍地過過招,沒想到曹軍沒給他們這樣的機會,一上來就打了個衝鋒,讓他們措手不及。

曹軍能大獲全勝,還得益於虎豹騎確實太生猛。這支在南皮城外立斬袁譚的勁旅,此番又找到了疆場揚名的機會,他們殺了蹋頓,使烏桓人的抵抗迅速瓦解。烏桓人沒有統一的指揮,很快四分五散。

曹操高興異常,據《英雄記》記載,曹操把蹋頓的首級繫到馬鞍上,就像上次斬殺袁譚之後那樣,又手舞足蹈地在馬上舞了起來(繫馬鞍於馬舞)。

樓班、能臣抵之以及袁熙、袁尚等人不敢戀戰,糾合在一起約有數千人,他們沒有退回柳城,而是向東南方向逃去,投奔遼東太守公孫康去了。曹操率軍趁勢直搗柳城,在此未遇到大的抵抗,但卻又留下了一個關於屠城的爭論。

《三國志武帝紀》裡有一句話:“斬蹋頓及名王以下胡漢降者二十餘萬口。”古人寫文章是沒有標點符號的,問題於是出現,這一句話可以聯起來讀,意思是:斬殺蹋頓以及有名號的烏桓各王以下投降的胡人、漢人共計二十多萬人。

對於北方草原上生活的民族來講,二十萬絕對是一個極大的數字,意味著數座乃至數十座聚居地的毀滅或一個部族的滅絕。

但是,這句話也有另一解,就是在中間加一個標點符號,變成:“斬蹋頓及名王以下,胡漢降者二十餘萬口。”意思是:斬殺蹋頓以及有名號的烏桓各王以下,投降的胡人、漢人共計二十多萬人。

只殺了一小部分部族首領而已,二十多萬胡人、漢人投降了。胡人,是對當時烏桓、鮮卑、匈奴等北方各族的統稱。

有沒有這個逗號看來差別很大,意味著二十多萬條生命是死還是活,也意味著曹操有沒有屠城。翻開現在出版的大部分版本的《三國志》,中間都有這個逗號,也就是說大部分傾向於曹操沒有在這裡幹屠城的事。

但也有人認為中間不該有這個逗號,曹操在柳城又殺了二十多萬人。在各種史論中,“屠柳城”的記載仍然經常可見。

曹操手下有個文人叫繆襲,由於出生較晚沒有列入建安七子之列,但與建安七子齊名。曹丕稱帝后,繆襲用漢代短簫鐃歌之樂的舊曲十二支,改成新名字重新填詞譜曲,其中有《楚之平》、《戰滎陽》、《獲呂布》、《克官渡》、《定武功》、《屠柳城》、《平南荊》等,以記曹魏之功。

《屠柳城》一曲唱道:屠柳城,功誠難,度越隴塞路漫漫。北逾平岡,但聞北風正酸。蹋頓授首,遂登白狼山。神武海外,永無北顧患。

連自己人都不避諱屠過柳城,更增加了屠柳城的真實性。

其實,這是誤解。對曹操而言利用烏桓人比滅絕烏桓人更符合自身的戰略利益。《三國志烏桓傳》記載得很清楚,白狼山之戰後,曹操命在烏桓人中有一定影響的閻柔整合烏桓各部,閻柔將幽州、幷州一帶的烏桓部落統領起來,多達一萬多個部落。曹操命閻柔逐步把他們內遷,並抽調青壯年組成少數民族兵團,仍由烏桓各級部族首領統率,隨同曹操南征北戰,烏桓軍隊打出了名氣,成為曹軍中的一支勁旅(由是三郡烏桓為天下名騎)。

假如曹操下令屠柳城,就與他後來的政策嚴重不符。而且,假如他平白無故欠下了烏桓二十多萬條人命,即使閻柔再能幹,想把一萬多個烏桓部落整合起來,還心甘情願地跟隨曹操打仗,那也是不可能的事。

至於繆襲的曲子,除非他腦子進了水,敢拿大屠殺當豐功偉績唱,否則不可能取名叫做《屠柳城》。看他寫的這首詩,主要內容也是表達北征的艱難,以及取得的功業,沒有渲染屠殺的意思。

所以只有一種可能是,這首曲子被人篡改過。

【五、不戰而勝】

曹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