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的時候用手卷著鬍鬚,怒目而視,好像憤憤不平的樣子(對賓客虯鬚直視,若有所)。曹操更生氣了,直接下令將崔琰賜死。據《魏略》說,崔琰不是被賜死的,而是自殺。
楊訓這位老兄果然是個書呆子,一點政治敏感性都沒有,崔琰寫給他的信讓他順手就當垃圾扔了,結果被什麼人得到,拿它當廢紙用來包裹籠蓋(人得琰書,以裹幘籠)。
有個跟崔琰有矛盾的人,恰巧在路上看到外面有崔琰信的籠蓋,於是跟蹤上去,得到了崔琰的信,並報告了曹操。曹操認為崔琰這是心存不滿,於是將崔琰下獄,下令剃光他的頭髮和鬍鬚,罰他到建築工地作苦工(髡刑輸徒)。
前面那個舉報崔琰的人後來又向曹操報告,說崔琰仍然心存不滿。曹操大怒,想殺崔琰。崔琰是冀州名士,曹操不想公開殺他,就派人到獄中轉達自己的意思,希望崔琰自己了斷。可是崔琰並沒有領會,過了幾天曹操得知崔琰還活著,於是怒道:“崔琰一定讓我動刀子嗎(崔琰必欲使孤行刀鋸乎)?”
曹操命令獄吏將這句話帶給崔琰,崔琰說:“我真笨,不知道曹公原來是這個意思(我殊不宜,不知公意至此也)!”崔琰於是在獄中自殺。
在曹魏政壇上,崔琰絕不是一般人物,他的死是當時一個重要事件。
崔琰是冀州刺史部清河國人,大學者鄭玄的學生,作為冀州的本土派有一定影響力,袁紹父子都對他禮遇有加。曹操得冀州後,對崔琰加以重用。在曹魏的政治陣營裡,冀州本土派顯得並不重要,與其它州人才輩出相比,出身於冀州的只有崔琰、邢、崔林等少數幾個人而已。
曹操因為一件小事就將崔琰殺了,並不是他對崔琰個人有什麼成見,相反,長期以來曹操對崔琰的才幹和人品都相當欣賞,在很多方面都對他很倚重。
崔琰很熟悉冀州事務,曹操讓他擔任冀州別駕。別駕是刺史或州牧最重要的助手,可以理解為州政府秘書長,也可以理解為“副州長”。曹操以後外出征伐,留下曹丕守鄴縣,都讓崔琰輔佐曹丕。
崔琰這個人,《先賢行狀》說他“清忠高亮”,陳壽評價他“高格最優”,說明他是一個正直敢言的人,他曾經厲色勸諫過曹操,也當面批評過曹丕,但曹操對他的欣賞一直不改。
《世說新語》裡記載了一件有趣的故事,說匈奴使者來拜見曹操,曹操這個人長得不好看,個子矮,長像沒有威儀,而崔琰身材高大,濃眉重目,還有四尺長的鬍鬚,很有氣質,曹操就讓崔琰假扮自己,而他捉刀立於一旁。
會見完畢,曹操派人問匈奴使者,讓他談談對魏王的印象。使者回答:“魏王風度不一般,但旁邊捉刀的那個人更有英雄氣。”曹操聽說後,趕緊派人追殺了這個匈奴使者。
這就是“捉刀”這個典故的來歷。這件事其實最早不是出現在《世說新語》中,而是出現在東晉裴啟所著的《語林》一書裡。這屬於民間故事一類,真實性不強,但據《三國志崔琰傳》記載,崔琰的確儀表堂堂。《先賢行狀》說魏國建立初期,曹操委派他負責人事工作。崔琰在這個崗位上工作了十多年,很多官吏都是經他之手選拔的,由於他清廉忠正,朝廷因而提高了聲望,大家都稱讚他的公平。
曹操怎麼會聽信一件捕風捉影的事就殺掉這樣一位重臣呢?更何況他還是曹植的姨父,論起來兩家還有親戚關係。事情的確很蹊蹺,但如果考察一下此前不久剛剛發生過的另一件事,也許就能找出問題的答案。
據晉人郭頒所著《世語》記載,在曹操稱魏王的前後,曹植的妻子崔氏因為一件小事被賜死。曹操有一天登上銅雀臺遠眺,看見曹植的崔氏穿得很華麗,而曹操一向要求身邊的人勤儉節約,看到崔氏這樣曹操很生氣,就因為這個把她賜死了。
發現有人不遵守自己的指示,無論作為魏王還是作為家長,都可以把她叫過來批評一頓,直接把她殺了,這確實有點不可思議。
崔氏就是崔琰的侄女,她的死已經是個訊號了。崔琰現在也被曹操殺了,這個訊號更被放大,他們都不是因為個人原因被殺的,他們都與曹植有關。曹操已經決定立曹丕為太子,現在做的都在圍繞著這件事進行。
崔琰雖然支援曹丕,但他犯了一個忌諱:不該把自己的意見公開。當崔琰以露板的形式表明自己的政治立場時,曹操的反應很有意思,一共八個字:“貴其公亮,喟然嘆息。”
一邊說他公正坦蕩,一邊又表示嘆息,這不是陳壽順手一寫,而是暗含某種深意。崔琰把自己的政治立場公開,不僅讓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