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我們則有興趣猜測一下這種成就的無意識動機。
自然本身透過在人的成熟期長出蔭毛以掩蓋生殖器,這似乎已為婦女
()好看的txt電子書
①參見《論自戀》(1914c)第二節。——英譯註。
發明編織技巧提供了可資效仿的模式。雖然大自然的這一步驟在人體身上表現為使毛髮長進面板並雜亂地交織在一起,但是它卻被婦女保持了下來,體現為使各條線相互交織的編織活動。如果你們認為這個觀點不過是一種古怪的想法而加以拒絕,同時斷定我關於女性缺少蔭莖的現象對女性氣質結構的影響是一種成見的話,我當然是毫無辦法的。
對於婦女選擇物件具有決定性的因素,常常是由各種社會條件造成的,當然具體情況很難辨認。但是,只要這種選擇能夠自由進行的話,它就往往是女孩在自戀情境中所希望成為的那種理想化的男性形象作出的。如果女孩繼續存在於對父親的依戀中即俄底浦斯情結中,她的選擇遵循的就是類似於父親的模式。因為,當她從依戀母親轉向依戀父親時,當她對母親懷有充滿矛盾心理的敵視態度時,這種選擇便可能保證婚姻的幸福。
但是,這種選擇的結果也往往無助於解決由上述矛盾心理所產生的衝突。隨著對父親的無可置疑的依戀而來的就是對母親的敵視。這種敵視保留了下來並蔓延到了新的物件身上。
婦女的丈夫首先是父親的繼承者,過了一段時間之後又變成母親的繼承者。因此,在婦女生活的後半生中,就自然可能充滿著與丈夫的鬥爭,如同在她較短的前半生中充滿著對母親的反抗一樣。
這種反應一旦經歷完畢,後半生的婚姻生活就可能很自然地變得十分令人滿意了①。戀人們對婦女性格中的另一個變化也將毫無準備。這個變化可能是在頭胎嬰兒誕生後出現的。
由於婦女本人變成了母親,她就可能恢
①這種觀點在《禁忌與童貞》(1918a)一文中即已論及。——英譯註。
復模仿自己母親的自居作用,雖然她曾經反抗過這種自居作用,直到結婚時才停止反抗。
這種自居作用可以使婦女把所有能夠獲得的利比多都吸引到自身,以致這種強制性重複重演了其雙親的不幸婚姻。母親對兒子或女兒的出生所抱有的不同反應,表明缺少蔭莖的這個古老的因素甚至到現在都沒有喪失力量。
母親只有在與兒子的關係中才獲得無限滿足;總而言之,這是最高的完善,使她最大限度地擺脫了對所有人類關係的矛盾心理①。母親很可能把她一直被迫壓抑在心中的抱負寄託於兒子,期望從他那裡實現自己過去的女性男化情結中遺留下來的願望。
甚至,如果妻子不能成功地使她的丈夫也處於她兒子的地位,成功地以母親的身分對待她的丈夫,她的婚姻就會是不牢靠的。
我們可以把婦女模仿其母親的自居作用區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是前俄底浦斯階段,它植根於婦女對母親的深情依戀,並把母親作為楷模;第二個階段由俄底浦斯情結構成,它企圖擺脫母親並代之以父親。
我們顯然有理由認為,這兩個階段有許多內容遺留到婦女發展的以後時期,並且任何一種內容都尚未在這個發展過程中被完全克服。
但是,富於情感的前俄底浦斯依戀則決定著婦女的未來;這一階段為使婦女獲得這樣一些特點作好了準備:這些特點將使婦女在以後實現她在性功能方面的作用並履行價值無量的社會職責。由於這種自居作用,她還獲得了對男人的魅力,使男人對其母親的那種
①弗洛伊德似乎是在《群體心理學》(1921c)第六章的腳註中,首次提出這個觀點的。後來在《引論》第十三講和《文明及其缺憾》第五章中,他又重複了這個觀點。上述第66頁所舉事例表明了可能存在的例外。——英譯註。
俄底浦斯依戀在這裡爆發為對她的狂熱激|情。不過經常發生的情況卻是,只有男人的兒子才獲得了他本人所希求的東西!
人們得到的印象是,男人之愛與女人之愛在心理學意義上是不同的。
婦女往往被認為缺少正義感,這種情況顯然與妒忌在她們精神生活中的支配性相關。
因為正義的要求就是限制妒忌,並規定某種條件,只要人們遵守這個條件就能摒除妒忌。
我們還認為,婦女的社會興趣比男人小,她們更缺乏使自己的各種本能得到昇華的能力。前種情況無疑起源於那種的確屬於一切性關係特徵的自私的性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