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4部分

而言,中國的這兩個盟國作出重大的讓步可以說是自願的,但是,這並不是他們主動提出來的。

起初,他們主張在戰後再作決定。但是,蔣介石對他們指出,早一些宣佈會起到鼓舞中國人民的效果,考慮到這一點,英美作出了讓步。

當蔣介石逐漸成為戰爭中盟國的一位領袖人物時,毛澤東掌握了對中國共產黨的全面領導。

國共兩黨的“統一戰線”終於在1941年初破裂,其中,具有決定意義的事件便是1941年1月的“新四軍事件”。對這一事件。兩方的宣傳機器至今仍在爭論,而事實真相則更加模糊當時,新四軍一直在長江以南離上海不遠的地方作戰。

1940年9月,蔣介石的參謀長何應欽命令新四軍向江北轉移,然後再過黃河與第十八路集團軍(國民黨對共產黨八路軍的叫法)配合奪取新的據點。

共產黨猶豫不定,一方面因為冒著日軍的火力過長江太危險,另一方面是因為他們有自己的計劃,他們想在長江以南的南京——上海——漢口的三角地帶中建立新的作戰根據地(此處漢口應為杭州——譯者)。

蔣介石把轉移的最後期限延長到了12月31日,但是新四軍仍在原地未動。

突然,共產黨的參謀長項英秘密率領他的部隊南移。1941年1月4日,新四軍與兵力佔絕對優勢的政府第十四師交火。後來的事情就不清楚了。能肯定的是,項英被殺,新四軍的軍長葉挺受傷入獄。共產黨大約損失了1000人。

1月17日,蔣介石命令解散新四軍。共產黨沒有理會這個命令,以同樣的名稱重新組成了新四軍,用七個師的兵力代替原來的那支軍隊。在好幾個星期的時間裡,共產黨的宣傳猛烈指責國民黨解散新四軍的做法,並指出這個決定是“親日派”打算與日本人簽定和約並參加反共協定的計劃的一部分。

3月6日,蔣介石給國民參政會寫了一封長信,指責共產黨不講信用,並加上了下面這段並不全是實話的文字:

我無須宣告,我們的政府唯一關心的就是領導全國抗擊日本侵略者,消滅叛徒漢奸,它絕沒有一點要再以武力“鎮壓共產黨”的意思。政府不願再聽到那種現在已成為中國歷史遺蹟的不吉利的話。望他們服從命令,放棄對他們的戰鬥同志的攻擊,並停止一切挑釁行動;這樣,政府將盡可能地為他們考慮。

以前,蔣介石曾私下說過:“日本人是肌膚之病,共產黨則是心頭之患。”

即使在“新四軍事件”之後,國共兩黨的關係仍在繼續。

1942年3月28日,周恩來和林彪(此人在黃埔軍校曾是蔣介石的學生)以共產黨的名義提出了四條要求:

一、在全國範圍內承認中國共產黨的合法地位,而目前只是有限的容忍。

二、正式承認“解放”區的行政機構。

三、將八路軍由三個師擴充到十二個師。

四、允許新編的新四軍留在黃河以南,直至戰爭結束。

蔣介石拒絕了這些要求,但是一年之後,它們又被提出來了。

在新四軍事件之後,接踵而來的是桂林和昆明這類城市中勢頭越來越猛的反蔣活動。當時,委員長手下的桂林政府是由李濟深主管的,這樣,原來以香港為基地的左翼作家和劇作家便雲集桂林。

李濟深願意為這些文化難民提供保護,他為他們找工作,給他們以財政資助。那時,歐陽予倩領導著省立戲劇藝術學院,他以前曾參加過福建省國民革命政府。在他的指導下,以反政府為主題的劇目獲得了極大的成功。儘管這些劇目沒有對蔣介石指名道姓,但是觀眾一看就知道他是靶子。人們從秦始皇和曾國藩這類劇中人,看到了蔣介石的影子——前者是秦朝的第一個皇帝,後者是蔣介石十分佩服的一個十九世紀的軍事政治家。對反蔣立場不加掩飾的雜誌也如同雨後春筍。

但是,真正使蔣頭疼的還是地下共產黨。如楊剛女士、薩空了和金仲華等人,在美國戰略情報處與美國駐桂林領事館主辦的雞尾酒會上,他們都是常客。

後來,楊女士在1949年成了中共外交部對外政策委員會的副主席,薩空了當上了國務院全國少數民族委員會的副主席,而金仲華則成了上海市的副市長。在1942年,他們為爭取美國人進行了不懈的努力,這是黨要求他們按“國際統一戰線”的原則所做的一項工作。

在昆明,西南聯大和雲南大學成了反蔣人士和共產黨的同情者的庇難所。雖然民主同盟一直到1946年開全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