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幫人一夥人。
如果認為自己是一夥人,就算兩地之間方言不一樣,平時為人處世的思想不一樣,比如說北方開朗,南方細緻。舉著旗子不一樣,但是兩地的人會主動找自己旗子的相同點,然後相互總結出一個統一的旗幟來代表自己這一夥人。就像東方各個省份。平時相互黑,但是覺得自己這個國家是絕對不能缺其他省份的席位的。
所以風頭無量的西方文明在沒有外敵後內部開始摩擦了。冷戰到來。冷戰是西方文明取得優勢後必然的過程。毫無疑問東方開始工業化了,東方天然的土壤,首先華北地區,江淮地區等糧食產地,是季風氣候,週期型,穩定性很好的氣候。最能讓一個文明發展起來的氣候。因為氣候有周期,所以有曆法,有了曆法,這個文明就有時間感。有了時間感,過去時間和現在時間有什麼相同有什麼不同就開始思考,隨後眼光就看向未來的時間,最終走向決定未來時間的道路。
能獨立在這條路上發展並且繁衍的文明,人口質量就是地球上槓槓的。赤道矮人,非洲部落,南美原始人他們或許有過歷法,但是並不是千年一致的季風氣候,所以斷了。
質量上有了保證,然後是數量上的,華北平原,江淮平原,湖廣,三大糧食產地,支援了人口數量基礎。兩大條件滿足,再加上一點文明的進取心。對過去繁榮念念不忘的進取心。好吧,任迪的那個位面算是西方文明在後期玩脫了的表現。
任迪所在位面的這種事情,在其他位面也發生,不過角色倒過來,進取的的是西方文明。因為西方文明有同樣的類似的條件,地中海便利的交通聯絡半個歐洲。照樣也是有走工業文明的基礎的。單純的想在工業時代壓制住歐亞大陸兩端文明的天命。是很難得。
但是歐亞大陸中部,也就是中東,雖然資源多,但是糧食產地是一小塊一小塊的。且這一小塊一小塊,因為中東處於三塊大陸交接的地方,也就是三塊人口遷徙人口混雜的地帶。整個中東的人口環境是動的,一時不停的在動,雖然東方中國一大塊地也是動,但是一兩千年大家互動,造就沒有了陌生感,所謂所以山西人不在以晉國人自居,山東人也不在以齊國人自居。中國這一大塊各方諸侯國的子民最終都沒能把握住自己的特色,最後大家乾脆就統稱是炎黃子孫。在春秋戰國的時候,炎黃子孫的概念和現在西方所謂上帝子民的概念是一樣的,籠統的,大家該殺該搶地盤,該動輒坑幾十萬的時候,手一點都不軟。
但是中東不一樣,無論是歐洲,還是非洲還是亞洲,這三塊地方只透過中東這個小口子相互交流。相互保持了自己的特色。然而所在交流中心的中東地帶,這裡的原住民,便處於一種巴比倫塔詛咒的狀態,這裡永遠都有陌生的民族,所以中東派系多,和自古以來的文化脫不了關係。(巴比倫塔也就是通天塔。上帝不想讓人修建通天塔,就讓人類有了各種語言。最後人類起了紛爭,通天塔沒修成。)
因此中東雖然是伊甸園傳說所在的地方,產糧區不少,但是被不同的人群分裂了。人群一分裂,事情就很難做,東方愚公可以移山,中東眾多民族修不好通天塔。而這也就是進入工業文明的阻力。
由於上述的種種原因,就算是在演變空間中,來自中東的高等演變軍官還是很少的。所以這個萬明斯坦沒有演變軍官加入,並非特殊化。
閒談到此為止,周天合盟的艦隊正在印度洋上開火,蘭特人也開始動手了,。幾乎各方都在和最弱的萬明斯坦作戰。這個世界看似不重要的一塊積木即將被抽掉了。
第四百九十六章 啟示錄
馬達加斯加島,世界第四大島,在幾十年前,馬達加斯加島是個好地方,遠離戰火經濟發達的好地方。長長的島嶼邊緣是大量的混領土建築物,這些島嶼邊緣的建築物下方一艘艘地鐵向著島嶼中央的山區地帶會集,大量的地下建築在山體中央建造。這樣的建築結構就像是山體中的脈絡衍生到島嶼海邊建築群。而從從海面上看,海邊層層疊疊的建築群就像島嶼中央山巒前擺放的積木一樣。
而這裡幾十年前是萬明斯坦的主要海軍基地之一,鎮守非洲東海岸線,戰列艦從這裡出發,可以輻射整個西印度洋,和東非。但是現在,這個島嶼在燃燒,沿海所有的城市在燃燒。
摩天大樓上原本貼著的裝飾層全部脫落露出了的實體的水泥結構,由於高溫大部分混領土開始脫落,露出裡面因為高溫而彎曲的鋼筋。
這裡已經是四城市,如同火山灰一樣的放射性灰塵,像下雪一樣下落,城市各個角落鋪滿了如同積雪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