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1部分

姐從小到大不用孩子幹一點活,連鞋帶都是出門前媽媽蹲地下給繫好的。高考前三個月,表姐的女兒一人得了三項優秀學生獎,有同學妒嫉不服氣,對她挖苦諷刺。本來不善跟人打交道,被人中傷又不知怎麼處理,加上高考的巨大壓力,表姐的女兒精神崩潰了: 緊張焦慮,出現幻覺,只要一想到上學,就頭疼得滿地打滾。表姐領著女兒 四處求醫後,狀況才好轉。雖說最後幾個月沒看書,可這孩子高考成績依然達到了重點大學錄取線。但除了清華北大,別的學校她都不想上,覺得丟人,最後家裡送她出國自費留學。

“她就是會學習,在語言學校學了一年日語後,拿到日本一所著名大學的錄取通知書,現在,在大學成績還是名列前茅。但我知道,表姐倆口子每天是提心吊膽地過日子。女兒的精神問題就像一顆炸彈,不知在她以後的人生路上,會被什麼東西再次引爆。”

蔡真妮覺得這不能全怨孩子,表姐的育兒觀念和方式都有問題。“中國有句老話:天下沒有不是的父母。意思是講父母對孩子幹什麼,叫孩子幹什麼,都是為了孩子好。孩子讀高中、上大學了,當爹媽的還不撒手,事事操心,樣樣干涉,代替孩子作選擇,這實際上是讓孩子為父母活,是在精神上控制孩子,孩子成了父母的傀儡。中國父母最喜歡跟孩子說的一句話就是: 我都是為了你好,大了,你就明白了。其實根本不是那回兒事。”

在美國,蔡真妮親眼看見不少華人家庭,因為教育觀念上的矛盾引發家庭大戰。一方面,華人父母用傳統觀念和手段對待孩子,比如獨斷專行,過度關心、管教、干涉等等; 另一方面,他們的子女受到的是美式教育,強調個人獨立意志的實現和自由。所以,雙方免不了會強烈地衝突、碰撞。

也許,無論中國還是美國的父母們,都要習慣一件事: 別把孩子當成自己的附屬物,別對孩子為所欲為,別緊緊抓牢孩子不撒手。給他們一片屬於自己的天空,給他們一個自由成長的空間。相信你的孩子!

txt小說上傳分享

馮驥才哭老街(1)

天津有個地方叫大直沽,大直沽從前有座廟叫天妃宮,後被八國聯軍燒掉了。1998 年,這兒忽然被一個開發商買下,建新房。

作家馮驥才得知這事兒,坐不住了。

“我們猜測這兒可能就是天津的發源地,因為有廟宇的地方往往是最早的聚落中心,我們請考古隊去挖。”

每一代的人,在地下都有一層遺留物,像陶瓷碎片、房基啦。考古隊一層層地往下挖,像掀開一頁頁大書。他們一直挖到宋末元初的東西,這就是天津的根兒了。 馮驥才馬上給市長、市委書記寫信:希望你們注意,這地方必須保護。城市的遺址,就是這個城市的胎記。一座城市若能在市中心找到它的胎記是這個城市的福氣。最後,市政府花了3200 萬元,把這塊地兒買下,包括開發商已經蓋起的樓房,然後把房子炸掉,建一座“天妃宮遺址博物館”。

馮驥才,寫小說,畫畫,現任天津文聯主席,主要作品有《三寸金蓮》、《神鞭》、《雕花菸斗》、《一百個人的十年》等。但最近幾年,他在城市歷史文化保護上的影響,似乎高過了他的小說。

他認為經濟上處於弱勢的民族和國家,在文化上往往會自我輕賤,會盲目抄襲強勢經濟國家的文化。“ 可是,一旦你丟掉了自己的文化,那這個民族就會面臨很大的精神危機,這比物質貧困還要可怕。”

我們現在經濟發展得太快,我們的文化丟失得也太快,可以說每一分鐘都在丟失。如果為後人著想的話,現在必須趕緊動手搶救。

“我有幾部小說要寫,人物常常在我心裡活起來,我有寫作的衝動,但我必須壓抑自已。常常一個電話來了,說哪兒哪兒哪兒要拆了,叫我趕快去,十萬火急,我‘噌’就站起來了。這些事遠比我寫一部小說要重要得多。”

● “海張五那大宅子呢?益德王家那座拱形刻磚門樓呢?

明代的文井呢……全沒了!全沒了!”

1994 年歲尾,天津老城裡突然來了些穿粉紅色背心、掛照相機的人,他們在衚衕大院裡竄,上牆上房地照相。這就是馮驥才當時搞的民間“舊城文化採風”。

“老城我很熟,經常在裡邊走。我在天津生活五十多年,‘文革’時在社會底層滾過十幾年,就是在老城區裡滾,結識了社會上形形色色、各式各樣的人,這對我寫小說幫助很大。一聽說老城要拆,我想應該趕快做一件事。”

老城有平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