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江現在何處,還有林沖,花榮,李逵等人,都在哪裡?”
他連連搓手,心道:“如果梁山好漢們都在,招來做大將,卻也不錯。”
卻聽王荊愕然道:“宋大哥已經故世,什麼林沖花榮等人,卻是不曾聽說過。”
趙桓連呼可惜,宋江死活,他極不關心。此人天生只會做大哥,難不成自己把位子讓他?倒是林沖花榮等人,演義上都是萬夫不當之勇,看來小說家言,終不足為信。
當下又細問其餘頭領下落,這才知道。那宋江原先被張叔夜招降,卻又帶著一些人復叛,被西軍名將折可存擒獲後處斬。大刀關勝,建炎二年時抗金而死,不失為一條好漢。
史進,建炎元年據興州謀反,自稱皇帝,被殺。
其餘楊志、張橫等人,多半與宋江無關,或是宋軍下級軍官,或是別部大盜,是後世強加給宋江手下。
他問完之後,雖覺可惜,卻也有置身歷史與現實中的奇妙感覺。
呆了半響之後,方向那王荊道:“既然你也曾從過軍,這些不法的買賣,還是歇了吧。朕看你是條漢子,到涇源軍中效力,做個軍校,也算是正途出身。”
皇帝親口招納,諸盜皆是感奮,當下一一叩頭應允,適才還硬著頭皮的強項漢子,卻有幾個人忍不住嚎啕大哭。
那王荊終究強項,謝過了皇帝大恩後,還是手趴地縫,向趙桓道:“官家,聽小民一言,現下賦稅這麼重,咱們也知道朝廷要和金人打仗,可是百姓都是實在活不下去啦。小人販鹽,知道也是虧的官府的錢,可是若沒有小人,多少人家吃不起鹽,身上都浮腫了。小人自海州一路往荊襄四川,到處都是饑民,若是不加整治,眼看大亂將起。”
曾時上前喝道:“住嘴,你一個盜賊,知道什麼,敢在陛下面前胡言亂語。”
趙桓面色陰沉,緩緩道:“鄉野之人,往往一語中的。”
他站起身來,向著康承訓吩咐道:“不必為難他們,派幾個人送他們到涇源軍中效力。”
第三卷 經略關陝(22)
趙桓在成都耽擱數日,接見官紳士民,宣慰人心。
靖康四年冬,趙桓足跡幾乎踏遍全川。除成都、眉州、漢州、綿州、彭州外,還有萬、並、忠開諸州,直到年底,得知李綱等人已至長安,方才匆忙離去,返回關中。
就在他由萬州返回成都,又自成都府城出發,儀仗鋪陳,數十萬成都百姓出城相送時,一個身形高大的青年,亦是混雜在人群之中,默然觀察著皇帝儀駕的離去。
良久之後,待皇帝車駕遠去,人群疏散之後,那青年並沒有混在人群之中返回城內。而是信步到了郊外的湯火鋪子裡,買了一些乾糧,牽來一匹白馬,將乾糧掛在馬身一側,自己斜斜騎了,就這麼悠悠然往著南方而去。
他晝夜趕路,路途中遇著一夥回家鄉仁壽的商旅熟人,卻是寫了一封書子,給自己的老父,請安問好之餘,表示自己還要到青城一行,大概要半月之後,才會回家。
那商旅頭目與他相熟,見他倚在馬背信筆而寫,揮灑而就,不覺笑道:“虞小哥兒,你早就學有所成,怎麼不出來應考,得中之後,又為國效力,又能光宗耀祖。”
那青年搖頭笑道:“老父尚在,做子女的當然要侍奉左右,哪能出仕。”
那商人點頭讚道:“虞哥兒真是孝子,聽說你寫的什麼《辯鳥賦》就是以鳥烏之情,傳人間至情,闡明孝意。我不識字,不過聽說州府裡的大人們讀了,都說是極妙的好文章,也說哥兒你是難得的孝子。”
那青年,便是四川仁壽人,姓虞名允文,後世當顯其大名,不過在此時,只是一個不滿二十歲的白身青年,母親逝世後,因生性至孝,雖然文名顯揚於川中,很多朝廷大員都聽說過他,他卻以要侍奉父親歸老的名義,不肯出來應試做官。
此次出遊,也是這麼多年難得之舉,卻不料在成都見著從北國逃回皇帝趙桓,甚至有過交談。當時他並不知道,後來在趙桓露面接見民眾時,卻在人群中遠遠見了,當時他吃了一驚,卻也有了很多感想,急著和自己的忘年交談上一談,這才延誤了回家的日期,往著青城出發。
與那商人閒話幾句之後,他就繼續出發,白天觀風望景,吟哦詩文,看起來瀟灑自若,從容而行,只是年青的面孔下,卻是情緒激盪,有時候騎坐在馬上,卻是忍不住發呆,心中想著當日與皇帝交談時的情形。
他的目地,卻是號稱道家五十洞天之一的青城大面山,治境雖然也屬益州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