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說者只在牢騷處講究了刀刀見血的修辭,卻沒有在建都提案中達到足夠曉暢的立誠,因此便無怪霸王爺得悉小報告之後,立馬執行烹決了。一樁血案,就這樣因為對修辭的理解,或者說修辭技術呈示的把握,而悲慘地發生了。所謂悲慘,固然是說者因此丟掉了性命,另外的,也為霸王爺最終被另一個不是沐猴的楚人幹掉的命運歸宿,埋下了伏筆。嗚呼,為人臣者,修辭不可不慎也。
附帶一句,相比起烹來,《漢書》記錄的斬,就顯得不大解氣,以霸王爺動輒坑殺降卒的習慣,此處還是用烹更為妥帖。例證起碼有二。此事發生的後來,楚漢逐鹿,沛公劉曾被霸王爺困在滎陽,為了脫身,沛公劉用陳平的主意,趁夜讓兩千女子穿上甲冑,偽裝成士兵,從滎陽城的東門出動,而自己則從西門逃逸。留守的御史大夫,也就是享受副丞相待遇的最高監察長官,叫做周苛的,城破被俘,霸王許諾他上將軍的官階,封三萬戶的實惠。這是相當肥沃的條件了,運籌策帳帷中決勝千里之外的張子房,劉皇帝天下大定時封功臣,賞格也不過就是三萬戶而已。但周副丞相卻不為此所動,還對霸王爺的未來,進行侮辱色彩的預測性漫罵,惹得霸王大怒,對周副丞相實施了烹決。
另外一樁發生在王陵身上。王陵也是跟從劉皇帝定天下的功臣,惠帝時,相國曹參死了,便是由王陵出任的右丞相,陳平不過左丞相而已。這自然是劉皇帝安排的順序,理由是陵少戇,就是有點兒一根筋,所以需要陳平輔佐;陳平則是智謀有餘,卻難以獨任。這王陵當年,算是劉皇帝的大哥,後來天下揭竿,他也造反,但卻自己聚黨數千,不和劉皇帝搭界。等到劉皇帝作了漢王,反攻項羽時,方才歸了漢。項羽於是用了故技,將王陵老母搬去軍中,王陵派人探望老母,項羽還讓王陵老母上座,自己屈於下座,自然是在釣王陵。王老母卻深明大義,私下送客時,帶話囑咐王陵,好生追隨漢王,不要以我老婆子為念,然後伏劍自殺。項羽當然大怒,自殺了也不肯放過,下令將王老母屍首也放進鍋裡烹了。
由此二例,也再次證明,起碼在文字的文學細節上,《漢書》是無法和《史記》相頡頏的。
她勢力
一位南方老人說過,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據說,在秦滅掉的六國裡,楚是最無辜的,所以才有了老人這句話。
亡秦或許真的是有那麼點兒楚的因素,譬如陳涉大王首義,舉的是張楚的旗號;譬如後來的霸王項羽,以及剿滅項羽的劉邦,也都是楚人。
而另外一點可以確認的是,以楚聲楚歌為代表的楚地文藝作品,在始皇帝的秦朝和高皇帝的漢朝初年,一直流行。霸王甚至因為聽到垓下四圍夜晚唱起的楚歌,從而對彼我雙方的實力做出了不夠正確的判斷,喪失了再戰鬥下去的信心。於斯可見文藝之於政治的不測影響。
也許,從文學史的角度,楚聲楚歌的披靡,必然有作為偉大詩人的楚國大夫屈原作品之劇烈影響,如魯迅所謂影響於後來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不過,這終歸是對文學發育脈絡的精闢歸納。落實到當時,楚聲楚歌以民間歌謠的形式之成為流行文藝款式,終究還是君王的癖好在足以導致的。
她勢力·禽獸(1)
其實,早在秦之前,楚聲楚歌就已經擁有了自己的號召力。著名的聖人孔子,就多次啼聽過。譬如楚國狂人接輿,從他身邊路過時高唱的那段:
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兮,來者猶可追也!
以及由孟子轉述的孺子所歌: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
後面的段落,在楚辭的《漁父》中,也作為民間歌謠引用。儘管聖人歌唱的曲式,一般是正襟危坐的太山壞乎!樑柱摧乎!哲人萎乎!但楚聲楚歌,他老人家聽起來,並沒有什麼語言上的障礙,足見是耳熟能詳,可證這楚聲楚歌,當時是具有相當流佈程度的。
甚至更早的伯夷叔齊,在首陽山絕食的時候,餓著肚皮吟唱的,也大有楚地風光:
登彼西山兮,採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源遠流長的楚聲楚歌,在楚漢爭鋒的時代,作為雙方領導人的鄉音,而頻頻出現。霸王在聽到周圍響起的楚歌之後,借酒銷愁,雄心零落,自撰歌詞唱道: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他的貼身美人也就是歌中唱到的虞美人,在首長歌唱數闋時,嚶嚶而和,成就一段傷感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