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結束後,美國已經可以從容介入中東地區的經濟發展,也正是在這個時候,美國第一次向海灣派駐了軍隊。
也許你會有疑問,難道美國對中東的滲透沒有引起他國的不良反應嗎?至少英國這位老大哥不會心甘情願讓他人分羹吧?所謂“力不從心”這個詞,剛開始是用在美國對英國身上,而二戰後,這個詞則被很好反映在了英國對美國身上。
與第一次世界大戰不同,殘酷的二戰大大傷了英國的元氣,也削弱了英國在中東地區的地位。二戰這個契機,讓美國成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經濟和軍事強國,它有足夠的實力讓原先的霸主“退位讓賢”,建立一個“以美國為主導的新的世界秩序”是它雄心勃勃的想法。
2。群雄逐鹿中東(3)
當然,昔日的霸主豈會甘心承認自己已是明日黃花,風光不再?於是,美英兩國開始了在中東這片土地上的雙雄逐鹿戰。而沙特*就成為了美英爭奪的一個焦點。
儘管英國的帝國實力已經大不如前,但有道是爛船還有三分釘,況且它在沙特依舊有很強的政治影響力。尤其是沙特的王室,其與英國的關係非同一般,每年沙特國王都會從英國人那裡得到不少好處。而沙特所有石油大權都是掌握在沙特王室的手裡,一旦英國運用王室這張王牌,搞不好美國在這一地區的石油利益就會岌岌可危。當然,美國也是深知這個中厲害,清楚知道要將英國勢力從沙特驅走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但再難辦到的事情也是要辦的。
且不說中東的石油資源是美國不能捨棄的肥肉,就以美國雄心勃勃的“帝國夢”來說,中東也是它必須拿下的。誰都知道,二戰一旦結束,百廢俱興的歐洲國家要想很好實現重建,必然會很大程度依賴中東的石油。資源,尤其是能源是發展經濟的前提,誰控制了經濟發展的命脈,誰就能更好地鉗制住那些大國。美國很清楚,若它不能將石油這個命脈牢牢掌控手中,那一旦歐洲從二戰的廢墟中恢復了元氣,那它的“帝國夢”將難以實現。屆時,重新崛起的國家不僅不再受美國束縛,反倒有可能成為美國的強勁敵手,而和美國抗衡。這是美國不願看到也不能接受的局面。
美國出手了。先是在1943年,二戰還沒有結束的時候美國就開始向沙特提供頗具誘惑力的貸款。接著,在英國沒有得到任何通知的情形下,美國就計劃在沙特建造一條橫貫*半島、連線波斯灣和地中海的輸油管道。接下來的事情讓英國更是難以接受,美國國務卿科德爾?赫爾居然建議要英國與自己就有關中東石油問題進行談判。聞訊後的英國感到昔日自己的小弟正在無視自己的威嚴,公然對自己挑釁。而此舉,也可以說是美國公開地對英國在中東的優勢地位發出的第一封挑戰書。
感到不爽的丘吉爾立馬給羅斯福去了一封信,信中指責美國謀求破壞英國在伊拉克和伊朗的石油開採權。羅斯福可是毫不客氣,調侃自己不過是擔心英國覬覦沙特的石油。不過,為了不至將雙方關係弄得太緊張,羅斯福還是向丘吉爾做了“保證”,稱美國是“無意侵犯英國的石油利益的”。
話雖是這樣說,但美國方面還是不斷加快競逐中東的腳步,開始思考制定在中東的長期策略。還在二戰結束前,1943年底和1944年初,美國國務院就制訂了關於美國在戰後的國家石油政策,該政策中已經明確了“實實在在地有序擴大東半球尤其是中東資源的供應”。?
在二戰即將結束的時候,美國為確保戰後在沙特*的經濟和政治影響做了很大努力。比如,羅斯福就曾與沙特國王進行過會晤。在雙方的討論過程中,羅斯福明裡暗裡都已經透露出自己對沙特的關心,尤其是對石油的關心。羅斯福毫不掩飾沙特對美國的重要意義,也直言不諱將會讓美國更多地參與沙特的各項事務,發揮巨大的政治作用。
羅斯福是這樣說的,美國也是這樣做的。在羅斯福說要在沙特發揮美國巨大政治作用之前,它已經就在中東海灣沿岸的達蘭建立空軍基地一事與沙特進行了“協商”,並在二戰結束的1945年9月,由時任總統杜魯門批准達蘭空軍基地落成。
之後發生的事情說明,部署達蘭空軍基地這步棋也真算得上是美國人的未雨綢繆。事實上,達蘭空軍基地在美國的中東整體戰略中是一個關鍵要素。在後來的美國沙漠盾牌行動和沙漠風暴行動中,達蘭空軍基地都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就這樣,美國在為將中東變成自己的海外石油供應站而努力著,並以此為政治、經濟、軍事的戰略部署進行著。到了1945年9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