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言:中東的命門
每當說起中東,人們腦海裡浮現的大多都是戰亂與流血的畫面。的確,中東問題長期以來錯綜複雜,當地局勢多變且動盪不安。連一向看慣國際風雲變幻的政治家,也無奈地挪揄中東地區是捉摸不定的“政治流沙”,誰都難以預料中東將會發生什麼事情。
歷來,中東就是個聚焦全世界目光的熱點地區,是不少野心帝國要征服統馭,為自己所用的戰略要地。
既然是戰略要地,自然也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在中東用“必爭”一詞,就知其具備“必爭”的要素。該地區被世人稱為兩洋三洲五海之地,海陸空三線地理便利的優勢突出。其戰略地位緣於其地跨亞洲、歐洲和非洲三洲,佔據包括裡海、黑海、地中海、紅海、*海在內的五海,處於溝通大西洋和印度洋的交通樞紐位置。
當然了,重要的地理位置只是中東惹人關注的原因之一。當地水火不相容的宗教民族衝突,該地區豐富的石油資源才是中東紛爭迭起的命門所在。
以中東的宗教民族衝突來說,那就是中東國家間難以逾越的一道鴻溝。大家都知道,中東是猶太教、基督教、*教這三大宗教的發源地。多教派就會有多信仰,而每一個教中又還有派,派中還會有派,能和平共處還好,否則矛盾就會由此而來。中東地區的宗教矛盾就囊括了宗教與宗教間,教派與教派間的針尖麥芒,矛盾尖銳且難以調和。
在中東的歷史上,宗教往往又與政治緊密聯絡。這樣一來,當神權與王權兩相結合,一個國家的興衰存亡、統一分裂也就與宗教休慼相關。加之中東地區民族眾多,各民族之間也有不少是宿怨頗深。較為突出的是*人與猶太人、波斯人、庫爾德人之間的衝突,*人之間也存在著很深的矛盾。
所以,我們常常能看到中東地區因領土問題、因*而起的戰爭頻頻發生。像兩伊之間的領土矛盾,其實就是*人與波斯人的戰爭。另外,巴以間的衝突其實就是猶太人與*人的戰爭,也是猶太教與*教之間的戰爭。而黎巴嫩內戰則是基督教、天主教與*教之間的戰爭,也可以說是*人的內戰。庫爾德問題是庫爾德人與波斯人、*人、土耳其人三個民族的衝突。
這種種紛爭,使得中東常年深陷武裝衝突和區域性戰爭不斷的境地。據統計,在二戰後的短短五十多年時間裡,中東地區爆發了70多次較大規模的戰爭和武裝衝突,其中大規模的戰爭就達數十次之多。中東戰爭、約旦危機、石油危機、阿以衝突、巴以衝突、黎以衝突、阿富汗戰爭、美軍空襲利比亞、兩伊戰爭、海灣戰爭、阿富汗反恐戰爭、伊拉克戰爭、加沙空襲 每每大戰發生之際,也總有像美國、蘇聯這樣的大國牽涉其中,甚至還屢屢險釀大國交戰的對抗局面,更有甚者,他們自己親自出兵開打。
中東局勢之所以能牽動大國的神經,就不得不提中東紛爭迭起的另一命門——該地區豐富的石油資源。石油,“黑色的金子”,沒人不覺得它不是財富。當然,它還是血色苦難的源頭,這點,中東的百姓是深有感觸的。中東因石油聚來了財富,中東也因為石油招來了禍端。你可以說中東是讓全世界都羨慕的地方,因為它擁有“黑色金子”,但更多的,大家會覺得它是全世界最讓人揪心的地方,因為那裡的戰火總是無休無止。
大國不一定會關心中東是否戰火延綿,但卻一定會盯住財富的源頭。像美國,其目光自二戰前後就再未從中東移開過,那裡的能源,尤其是*半島和波斯灣的能源,這些都是美國的興趣所在。
那是當然的了,美國人口雖然只佔世界人口的5%,但其國內石油消耗的總量卻能佔到世界消耗總量的25%。一直以來,美國對進口石油的依賴就很大,而在進口的石油當中約有1/3是來自於中東地區。在這樣的背景之下,美國能不緊緊盯住自己的輸油口嗎?
美國知道只有緊緊盯住是不保險的,還得進一步牢牢守住。於是,在二戰期間,美國石油公司開始進入中東,開始以行動來實踐“控制重要的戰略資源”的全球戰略部署。美國按照自己的設想進行著,到了二戰時期,美國石油公司已經擁有巴林、沙特*100%的石油開採權,擁有科威特50%的石油開採權。可以說,二戰後的美國公司在中東的石油生產中已經佔據了主導地位。
之後的美國對外石油政策不可謂不大膽。為了自身的利益,美國妄言宣稱“要保證世界各地的石油資源真正地掌握在美國公民的手裡”,更稱“控制了能源系統,美國就能控制經濟大國,否則這些經濟大國就會成為美國的對手”。事實上,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