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部分

,當境地解,即隱微的境地。

大慚忸:慚忸是慚愧、羞愧,此指很慚愧。

夜深人靜、萬籟俱寂時,一個人獨坐靜思省察自己的內心,才會發現自己的妄念全消而真心流露,當此真心流露之際,皓月當空,心曠神怡,精神十分舒暢,感覺體會到了毫無雜念的細微境界。假如這種真心能夠常在,然而已經感到真心偏偏難以全消妄念,於是心靈上會感到慚愧不安,在此中感到悔悟而有改過向善的意念。

孟軻生怕敗壞了自己的名譽,竟休了他的妻子,這可算作自強了,但不能說思考得周致。孔子的學生,擔心看書睡著了,就用火柴燒手掌,這可算得上自我剋制了,但還沒有達到喜好思考的程度。石洞中有一個人,他會猜謎語又喜歡思考。如果耳朵聽到聲音,眼睛看到東西,就擾亂了他的思考。所以,蚊蟲的叫聲、禽鳥的飛翔,都會妨礙他聚精會神。為避免耳朵和眼睛受到騷擾,他獨居石洞,靜坐思考,這樣,他的思想就明白通達。使耳朵和眼睛避開騷擾,可以算得上自我警惕了,但還沒有達到認識的精微程度。能夠認識精微的人,是天下最完美的人,既然是最完美的人,還有什麼自強、自我剋制、自我警惕呢?所以,沒有得道的人,如火光一樣,只有光明,轉瞬即逝;而真正得道的人,如火一樣,本身發光發熱,因此整個身體也透徹明亮。

。。

恩裡生害 敗後成功

恩裡由來生害,故快意時須早回頭;敗後或反成功,故拂心處切莫放手。

恩:恩惠,蒙受好處。

快意:得意,心情舒暢。

拂心:不能隨便依自己的心願行事。

身處順境被當政者恩寵徵用,往往會招來禍患,所以一個人在名利、權位上志得意滿時應該見好就收,要有急流勇退的明哲保身態度,儘早覺悟;不過遭受挫敗後有時反而會使一個人走向成功之路,因此遭受打擊不如意時,千萬不可就此罷休,放棄追求。

張良所以能成為千古良輔,被後世謀臣推崇備至,不僅在於他能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佐劉邦創立西漢王朝,還在於他能因時制宜,適可而止,最後,既完成了預期的事業,功成名就,又在那充滿悲劇的封建專制時代裡儲存了自己。在秦漢之際的謀臣中,他比陳平思慮深沉,比蒯徹積極務實,比范增氣度寬宏。他與蕭何、韓信並稱為漢初三傑,卻未像蕭何那樣蒙受鋃鐺入獄的凌辱,也未像韓信那樣落得兔死狗烹的下場。自從漢高祖入都關中,天下初定,張良便託辭多病,杜門不出,屏居修練道家養生之術。漢六年(公元前201年)正月,漢高祖剖符行封。因張良一直隨從畫策,待從優厚,讓他自擇齊地三萬戶。張良只選了個萬戶左右的留縣,受封為“留侯”。他曾說道:“今以三寸舌為帝者師,封萬戶,位列侯,此布衣之極,於良足矣。願棄人間事,欲從赤松子(傳說中的仙人)遊。”他看到帝業建成後君臣之間的“難處”,欲從“虛詭”逃脫殘酷的社會現實,欲以退讓來避免重複歷史的悲劇。的確如此。隨著劉邦皇位的漸次穩固,張良逐步從“帝者師”退居“帝者賓”的地位,遵循著可有可無、時進時止的處事準則。在漢初消滅異姓王侯的殘酷鬥爭中,張良極少參贊謀劃。在西漢皇室的明爭暗鬥中,張良也恪守“疏不間親”的遺訓。張良堪稱“功成身退”的典範。

淡泊明志 肥甘喪節

藜口莧腸者,多冰清玉潔;袞衣玉食者,甘婢膝奴顏。蓋志以淡泊明,而節從肥甘喪矣。

淡泊:甘於寂靜無為的生活環境。

藜口莧腸:藜,藜科一年生草木本植物,苗可蒸煮著吃。莧,莧科一年生草本植物,莖葉可以食。據《昭明文選》曹植《七啟》說:“餘甘藜藿,未暇此食也。良注:‘藜藿賤菜,布衣所食。’”此指平民百姓。

冰清玉潔:形容人的品質像冰一樣清明透澈,玉一樣純潔無瑕,據《新論·妄瑕》說:“伯夷叔齊,冰清玉潔。”

袞衣玉食:指權貴。袞衣是古代帝王所穿的衣服,比喻華服,玉食是形容山珍海味等美食,袞衣玉食是華服美食的意思。

婢膝奴顏:也作奴顏婢膝,奴和婢都是古代的罪人、下等人,沒有自由和獨立人格,比喻自甘墮落而沒有骨氣的人。

肥甘:美味,比喻物質享受。

能過著粗茶淡飯生活的人,他們的操守多半都像冰一樣清純、玉一樣純潔;而講究穿著華美飲食奢侈的人,他們多半甘願作出卑躬屈膝的奴才面孔。因為一個人的志向要在清心寡慾的狀態下才能表現出來,而一個人的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