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了醫院和中醫院,各鄉鎮、街道都有了衛生院,村則有衛生所,而解放軍系統則在各軍區、各大中城市建有自己的駐軍醫院。這樣中國複雜而完備的醫院體系最終形成,隨著醫療體制的改革,中國的醫院似乎逐漸脫去自古以來就具有的慈善外套,成為市場經濟中的一位重量級拳王。儘管這飽受罵名,但中國醫院卻是在成為“拳王”後才迅速壯大起來的。
現在中國的很多大醫院在醫療裝置、技術力量上幾乎和發達國家相差無幾,但這些大醫院集中在各醫科大學或中醫學院的附屬醫院、各省的人民醫院,解放軍的軍區總醫院上。而基層的衛生院和衛生所則大多數慢慢萎縮,現在中國形成了強者益強、弱者益弱的不平衡醫療體系,特別是基層醫院沒有發揮它們的初級醫療保障作用,大多數患者都往大醫院跑,這才有了看個病得排一天隊的尷尬現狀。
難受歸難受,可我們有什麼辦法呢?在大醫院排上一天隊難受死也總比在小醫院被誤診來得舒心。而事實也大多如此,大醫院匯聚了中國大多數的醫療資源,而且管理上也較規範。但這些醫院總像迷宮一樣考驗我們的方向感和辦事耐性。
4。逛逛醫院這個大迷宮(1)
一般而言,一個醫院主要由3大系統組成:門診部(包括急診)、住院部、輔臨系統(如檢驗科、放射科等等輔助科室)。這3個系統由一個醫院機關統一領導。
我們接觸最早和最多的是門診部,一般而言,門診部都是由各科室派出的經驗比較豐富的高年資醫生坐診。在這裡,門診醫師需要明確患者病情如何,如果嚴重則安排住院,如果不嚴重,則明確診斷後門診治療,也就是開點藥回家治療去。
一般門診的工作程式是:
(1)先掛號排隊
這個掛號過程其實是非常必須的,主要是分診,那麼多的人,誰需要看什麼科由掛號先分門別類。
(2)與門診醫師會面,向他表達自己的痛苦
這個表達是有技巧的,我常常被答非所問的患者煩得半死。一般來說,你得準備回答以下問題:你哪裡不舒服、你覺得是什麼原因引起的、不舒服有多長時間了、表現是怎樣、有沒有在哪裡看過病、那裡的醫生怎麼說、以前的治療效果如何……
上面幾乎就是一個標準的門診問答流程,我建議所有的就診者在就診前先自己把這些問題理一下,而且一定要記住:每個家庭應該備個資料夾,專門用來存放醫療資料,每次就診後都把病歷、化驗單、拍片資料儲存好,並按日期排序。我總以為每個人都懂得這個常識,但在現實生活中,能做到的似乎並不多。每一個化驗都需要錢呀,但似乎把化驗結果到處扔的人佔絕大多數,而且這還讓就診醫生對患者以往的病史一點頭緒也沒有。
(3)如果需要做檢查,則先由醫生開單,交錢之後再去
這裡有個小講究,一般而言,如果決定去醫院體檢,則當天早上最好不要吃東西,因為很多檢查要求空腹,如抽血檢查、腹部B超。而膀胱及婦科B超則要求憋尿,所以有準備做以上檢查的朋友,一早就應該多喝水,儘量不上廁所,然後等檢查完拿到結果再回門診醫師那裡。
(4)明確診斷,開藥、交錢、取藥
如果病情較為危重,或門診醫生覺得讓病人回家可能有風險,則會安排住院。
5。等級森嚴的三級檢診制度
很多人會被複雜的主任、主任醫師、主治、主治醫師搞得找不著北,還有很多人搞不清楚究竟是誰對他負責,有事要首先找哪一位?那好,我們就先把程式搞清楚,不要一點小事就天天追著主任跑,既把主任惱火得半死,又讓住院醫師心生厭恨。
(1)中國醫師的三六九等
中國醫師一般按資歷分為四等:住院醫師、主治醫師、副主任醫師、主任醫師。以上是按職稱由小到大排序,住院醫師是初級職稱,如果按高校的級別套,那相當於助教;主治醫師是中級職稱,相當於高校的講師;副主任醫師是副高職稱,相當於副教授;主任醫師是正高職稱,相當於教授。在很多承擔教學任務的醫科大學教學醫院也都是這樣套。
這個職稱評定一般是按資歷,當然如果你有好朋友在從醫,就能知道這個職稱遠沒有我們想得那麼簡單,它永遠是大多數醫生心口的痛,不說也罷。但一般而言,職稱越高,意味著越多的經驗積累,意味著越高的權威,當然也意味著越大的年紀、越多的白髮。
或許有讀者會問,科室又有主任、副主任是什麼意思?這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