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理想始終沒有喪失。所以我們在李白的詩中經常看到這樣的狀態:他好像是比較悲觀,但是馬上又變得樂觀了;他好像是有點絕望,但很快又充滿希望了,各種心情混雜在一起。李白說:“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上天生了我這樣一個人才,肯定是要有用處的,否則生這個人才幹什麼?“千金散盡”,我的黃金就是全用完了,也不用愁,它還會再來的。唐代並沒有股市,我們現代人炒股,也許會今天千金散盡,明天又來了,熊市變成牛市了。李白沒有這種機會,他是出於對自己的人格,對自己的能力的高度自信,對於未來充滿著希望,所以他才能說“千金散盡還復來”。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第二講 詠懷述志(4)
同樣,也正是由於這個原因,在李白的那首最有名的《行路難》中,也是忽悲忽喜。這首詩的標題叫做《行路難》,就是道路難走,這個“路”字當然不是真的指地上的道路,“路”就是前途。李白覺得自己沒有前途,前程在哪裡?找不到。《行路難》裡說得很清楚:“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古人都說,路是走不完的,歧路里又岔出歧路來,地上有很多路,但是現在路在哪裡呢?哪裡有路?沒有路!剛說完這幾句,照一般人想,他都悲觀到這個程度了,連路都找不到了,還能怎麼樣啊?可是他接下來馬上說:“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總有一天,我會駕長風,破萬里浪,一帆風順地、意氣風發地實現人生的遠大理想。所以在李白的詩中間,甚至在那些最失意的詩中間,也始終都不失志,這大概是李白的詩歌最重要的一個特徵。
正因為如此,正因為他失意而不失志,所以李白就始終有一種充沛的精神力量,他甚至蔑視權貴,蔑視功名富貴。他是一介平民,他是一個布衣,他在政治上的地位其實很低,但在他看來,帝王將相也沒什麼了不起,也不需要向他們卑躬屈膝,他甚至看不起他們。李白覺得人間的榮華富貴、功名仕途都是短暫的,都是沒有意義的,所以李白在漢水上吟詩的時候,他就說:“功名富貴若長在,漢水亦應西北流。”我們都知道漢水是從陝西發源,流到湖北的漢口進入長江,一路都是向東南流,李白卻說,假如功名富貴能長在的話,那麼漢水要向西北流了。漢水當然不可能向西北流,言下之意就是功名富貴不會長在。那麼長在的是什麼?長在的是人生的理想,人生的追求,以及人生創造的某些事業。所以同樣就在這首詩裡面,李白又說:“屈平詞賦懸日月,楚王臺榭空山丘。”屈平就是屈原,李白說當初屈原被楚懷王懷疑,然後疏遠、放逐,屈原很悲觀,很失望,後來跳進汨羅江自殺殉國了。但是時光流逝,到了現在,楚王的宮殿早就灰飛煙滅了,而屈原的作品,他的《離騷》,他的《九歌》,像日月一樣懸在天上,它們的光輝永遠不會消逝,這才是有價值的東西。
因此,李白的為人,李白的舉動中間,有一個非常為大家矚目的特點,就是蔑視權貴。傳說在李白離開長安以後,有一天他喝得醉醺醺的,騎著一頭毛驢,不知不覺地就闖到華陰縣的縣衙裡去了。縣官正在坐堂,一看,怎麼一個人騎著毛驢闖到衙門裡來了?就把他拿下,問:“來者何人?”李白行吟圖你是什麼人,竟敢隨便闖到衙門裡來?李白就招供了。“我是誰?”李白說我是這樣一個人,他說了四句話,一共16個字。首先是“龍巾拭吐”。什麼叫“龍巾拭吐”?就是一塊手巾上面繡著龍,那就是皇帝的手巾,“拭吐”就是嘔吐以後弄髒了身上,用這個手巾來擦。除了皇帝本人,誰能用“龍巾拭吐”啊?李白。傳說李白在長安時,有一次喝醉了酒,唐玄宗要叫他去寫詩,他醉得當場吐了,唐玄宗就掏出他的龍巾來幫他擦。第二句,“御手調羹”。皇帝的手才是御手,“御手調羹”,一碗羹湯,可能太燙了,拿個調羹把它攪一攪,讓它變得涼一點,好讓人喝了醒醒酒。誰才能享受這樣的待遇?也是李白。第三句,“力士脫靴”。力士是高力士,靴就是皮靴,叫高力士幫他脫靴子。高力士何許人也?大家肯定知道清代的李連英,權勢熏天的大太監,高力士的權勢跟李連英差不多,但是他實際得到的有名義的地位,比李連英更高,他被封為“驃騎大將軍”。唐玄宗時代,高力士在朝廷裡簡直是炙手可熱,連東宮太子,就是後來的唐肅宗(那個時候還是太子),見到他都要稱他為兄,一般的什麼公主、駙馬爺見他,要稱他為爺,他是名副其實的權勢熏天。但是李白不管這些,李白喝得醉醺醺的,坐下來要寫詩,指著高力士說:“你,來給我把靴子脫了!”因為有唐玄宗在場,高力士只好上前替他把靴子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