裡的景色也非常好,你何苦非要千里迢迢地回到天台山去呢?你住在這裡就可以了。司馬承禎就諷刺他說:“在我看來,終南山不過是做官的一條捷徑罷了!”隱居在這座山裡的人就是為了做官,因為離長安很近。“終南捷徑”這個成語就傳下來了,到了宋代,到了元、明、清,凡是讀書人說到“終南捷徑”,就是諷刺假隱士,你實際上不是真的要隱居,你隱居的最後目的還是要做官。但是在唐代,就在“終南捷徑”這個詞產生的那個時代,這個詞並沒有多少貶義。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唐朝計程車人希望人生能夠奮發有為,甚至不惜走終南捷徑,這種在後世往往會受到諷刺的行為,也成了唐朝士人為了實現人生志向而可以選擇的途徑。唐朝有一個大詩人,就是透過走終南捷徑進入了仕途。這個人是誰?他進入仕途後實現了自己的遠大抱負嗎?他的詠懷詩又表達了什麼樣的情感呢?。 最好的txt下載網
第二講 詠懷述志(3)
這個大詩人不是他人,就是李白。
對於李白,“終南捷徑”這句話完全可以用到他身上,李白真的在終南山隱居過。李白一生隱居的山相當多,陝西的終南山,河南的嵩山,山東的徂徠山,江西的廬山。大家看,這四座山東南西北離得很遠,隱居本來是要安安靜靜地過一種跟外界隔絕的生活,你幹嘛要從這座山跑到那座山,又從那座山跑到第三座山,不厭其煩地搬來搬去?而且李白隱居在這些山裡,時間都很短,隱了一會兒,又跑開去了,換一個地方再隱。他為什麼要這樣做呢?原來他隱居在山裡,就是等著朝廷來請他出山去,請他進朝去做官。他隱了一陣以後,看看怎麼沒有動靜,就換個地方再隱。所以李白的隱居,並不是真的要避世,他隱居是為了求仕,為了要求得一個官職。所以一旦朝廷發現李白了,等到朝廷下詔書來請李白到長安去,李白馬上就不隱了。李白寫了一首詩,表示高興,裡面有兩句,說:“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我輩難道是住在草野裡的人嗎?山林清趣圖(元?張觀繪)蓬蒿就是野草,是隱士住處的環境。李白說我可不是隱居的人,我本來是應該出去做官的,所以朝廷一來請我,就“仰天大笑出門去”了。到哪裡去?當然是到長安去。所以我們說“終南捷徑”這個詞,在唐代幾乎沒有多少貶義。
現在我們要問一問,李白要做官,杜甫也要做官,唐代的詩人都想做官,那是為什麼?唐代的社會跟我們今天的情形不一樣。今天大家要報效國家,報效社會,有很多種的途徑,即使你是知識分子,你讀了很多書,你得了博士學位,你也可以做很多很多其他的工作,有益於社會的工作,不一定非做公務員。古代的知識分子除了做官以外,幾乎沒有報效國家的其他途徑,他們只有這一條途徑,千軍萬馬都要過這座獨木橋。在唐代,你要麼隱居,做個平民,你就不能為國家作什麼貢獻。你要作貢獻,要想報效國家,唯一的出路就是做官,所以李白、杜甫就是這樣做的,唐代的詩人都這樣做。那麼做官又是為什麼呢?李白在很多詩裡面表達他的志向,表達他的理想,表達得很清楚,他真正希望的是什麼呢?不是榮華富貴,而是佔據高位以後為國家作貢獻,等到國家治理得很好,天下太平以後,他就希望真的去隱居了。他希望學習戰國時候的魯仲連。魯仲連是古代齊國的一個高士,當國家有危難的時候他挺身而出,幫國家解除危難。事後國君要獎賞他,他卻逃走不見,他又去做隱士了。李白希望仿效的就是魯仲連的這種人生理想。我們說,這樣的一種胸懷,跟魏徵是一樣的,不同的僅僅是魏徵後來確實做了大官,他是站在一個高官的身份上來做詩詠懷。而李白本質上是一個平民,他是作為一個老百姓,來表達類似的人生理想。
李白具有濟世安民的理想,但在現實中,他的人生理想並沒有實現,他僅僅成了皇帝點綴太平的工具。李白想報效國家,卻報國無門。他的人生理想在現實中遭遇到挫折,那麼,在屢經挫折後,李白的詩歌還能表達他的遠大志向嗎?
李白的作品中比較常見的是寫他的失意狀態的詩,他很失望,他的理想得不到實現。他是被召到長安去了,但是唐玄宗以及整個朝廷並沒有像他想象的那樣,請他出來做宰相,請他來治理國家,沒有,僅僅是叫他來寫詩。叫他寫詩幹什麼?或者說叫他寫什麼詩?無非是寫些詩來歌頌楊貴妃是如何的美貌,歌頌皇帝的功德,等等,並不是什麼重要的詩。所以李白感到很失意。李白的可貴之處在於,他雖然失意,他雖然在詩篇中間反覆地表達他的失意,但是他失意而不失志,他的志向,他的胸懷,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