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得頭暈腦漲之時,奮力一躍,登高望遠,觀此界闊大之景,心情竟是猛然一暢,對所謂的“壓力”似也是更適應了些。
鬼厭……或許現在已經不能稱之為鬼厭,因為視角擴大的緣故,一隅之地的鬼厭,已經不適合作為主導該視角的中樞,這個職能已經自然而然從這具分身上,轉移到了本體處。又因尚在幽蕊懷中的本體,受三方元氣的蟬殼禁錮,與外界隔絕,內外交換的樞紐,隨即又轉到了承啟天中。
這樣迂迴兩次,從東海到北荒的漫長距離,就是長生真人,也差不多要把腿跑斷了,可對於餘慈來說,只不過是兩個閃念的功夫,幾乎沒有耗費任何精力,一切都是自然而然。
由於心意移轉化合,承啟天中,隱約顯出一道虛影,正是餘慈的形貌。
這個虛影沒有什麼實際意義,只是為人的慣性而已。
餘慈虛影坐在中央法壇上,位置不算高,可他的“視界”,卻是遮蔽了一切實體上的阻礙,或許還有許多不能暢達之處,但也可說是瞭望四極,感接八荒。而另一方面,他也無比真切地體會著鬼厭分身、三宗修士、役靈老祖,乃至於幻榮夫人、絕善魔君困居一隅的侷限。
奇妙的感覺,從心底深處泛起來。
這不是什麼優越感,而是兩種極端狀況的對比下,見出了比平日更真切的差異,再從差異中,見出道理。
所謂的道理,還有些模糊迷離,一時難以詳細描述,可相應的,餘慈發現,當他的神意在這片天地間穿行、流淌之時,卻是越發地自在悠遊,似乎天地法則對這種神遊的方式,並沒有太多束縛,且越是層次提升,越是缺乏“管制”的手段。由此反觀天地,自然就能見出更多奧妙。
為此他突有一個想法:那些前輩先賢,將“通神”視為修行的門坎,要求後世弟子,定要先掌握神意力量,其根源,或是從此中來?
第四十五章 天地如網 神術如蛛(上)
餘慈的思路生髮開來,形神交界地,億萬念頭此起彼落,分散聚合,蔚為壯觀。
他想到,神意力量確實有超脫束縛的力量,但其絕大多數時候,還是依託於肉身而存在,總要受到限制,這種超脫和束縛彼此作用、相互妥協,哪個多一點,哪個少一點,都會形成不同的結果。
便以魔門為例,其煉體、魔識、魔主三種修煉體系,對神意力量的重視、運用程度就都有不同,相應的,怎麼利用這種比例,加以作用或妥協,都是與之相關的重要學問,從這裡,就可以衍生出千萬種各自不同的修行之法。
但無論怎麼千變萬化,都不會出了此類規矩方圓。
正是有此感悟,餘慈再觀天地,其間迷障就更稀薄了些,更因為明晰瞭如何更有效地擺脫天地法則的束縛,兩個分身,多處天魔眷屬與本體、承啟天之間的聯絡,也有所增強。
這種情況下,臨時拔高層次所帶來的壓力,也在慢慢地消解,再不成問題。
他心中微動,念頭灑開,將這一結論在他控制的那些天魔眷屬身上驗證,果然並無謬誤。而這一切,又相應地推高了餘慈對天地法則限制的理解,使得他再有所得。
寇楮、李閃、幽蕊、無羽,還有在北荒、南國遍灑魔種時,那些根本記不住名姓的諸多眷屬,只要修為境界上差不多,束縛的法則就相差無幾——差別只在於前面認到的,對神意這等超脫力量的重視、運用程度,也即心法的差異,而法則的限制範圍、束縛力度,都在一個檔次上。
可一旦境界上有了差異,束縛法則就會發生極其明顯的變化。
這些漸進的變化,往往是以常人能夠理解的方式顯化,比如通神修士可出竅神遊、還丹修士可法身無漏、步虛修士可登臨外域等等,可實際上,歸根結底,都是束縛法則的變化。
在餘慈看來,天地法則就是一張層次繁複的大網,覆蓋了此界內外。
越是低層次的,網眼越是細密,結構越是複雜,束縛也越發繁多、越發強大,就像那些不曾修煉的凡俗,受一條條法則約束,形神受限,壽元有盡,受病氣所染,甚至一口飯噎著,頃刻就要絕命。
但只要一層層地突破出來,越向高層次去,大網的束縛力量就越小,到最後,疏而不密,自然就自在逍遙。
此結果也可以與劍修斬斷法則束縛的修行方式互相印證。只不過,若不走劍修之路,擺脫束縛的方式,就不是那麼激烈,更多的是以異化、替換的方式進行。
具體表現在低層次的繁複法則,會受到修士修行境界的壓迫,斷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