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部分

舉措,可以視作政府在房地產領域最重要的一次轉折,其意義不亞於住房市場化的發端。

在此轉折關頭,要謹防保障住房滑向優惠政策的泥潭,使納稅人不知不覺中成為優惠政策的埋單者和犧牲者。保障型住房是一種公共產品,主要由納稅人來承擔費用。事實上,貧苦的需要扶助的人越多,一個社會的稅收負擔也就越重。我國並非輕稅制的國家,近兩年政府稅收收入以遠超過GDP的增速節節攀升,即便如此,建立保障型住房的資金仍然入不敷出。 電子書 分享網站

第一篇第一章 忽左忽右的政府態度(12)

截至2006年年底,全國共有萬戶家庭透過租金補貼和實物配租等方式解決了住房困難。然而,全國人均住房面積在10平方米以下的低保家庭有400萬戶,如果擴大到低收入家庭,總共有近1000萬戶,占城鎮家庭總戶數的。到2006年年底時,全國還有145個城市沒有建立廉租房制度。1000萬個家庭“居者有其屋”,絕非一樁輕而易舉之事,每年幾百億的資金缺口如何解決就是一個大問題。2008年房地產市場,全國計劃安排廉租住房資金達到億元,超過2006年之前廉租住房資金的總額,這樣的建設資金已經需要中央政府動用強制力量。在世界各國,政府開支基本上都用1%~3%來解決低收入人群住房問題,可是中國2006年全國財政支出4萬億元,廉租房投入只有億元,僅佔%。

滿足低保家庭住房尚且困難,哪有餘力閒心讓高階收入群體分羹?要擴大保障住房的受惠人群,方法有二:或者政府增加公共投入,這必須徵得納稅人的同意,否則政府就有浪費公共財政之嫌;或者政府將本應用於低收入人群的補貼強行用於企業高階人才、公務員、教師、海歸留學人員等群體,損不足以奉有餘;或者強迫地產商承擔。總之是對房地產市場生態的嚴重破壞,弊遠大於利,是個餿主意。

即便納稅人忍氣吞聲表示同意,接下來的問題更不容易解決。哪些企業高管人員、公務員與海歸可以享受廉租房政策?是企業、學校推薦,還是恢復政府分房辦,由分房人員挨家挨戶進行收入調查、綜合評分?行政力量的虛耗莫此為甚。最後,住房優惠政策的直通車必定通向變相福利分房的泥潭。

一個正常的市場環境中,高階人才可以透過較高的薪酬經由市場的租買手段解決住房問題。如果某個地區的企業高階人才、公務員、海歸留學者普遍無法透過市場手段解決住房問題,就說明該地區並不適合企業發展,其運作的高昂成本遠遠超過了一般公司的承受能力,商業生態只能用惡劣來形容。有關方面考慮的就不應是給高階人才建立廉租房,而是全面整治市場環境,降低運營成本,以培育健康的商業生態。

如果只是某個企業難以為高階人才提供高薪,那麼,該企業絕不能稱為有競爭力的企業,遲遲無法改進自身收入狀況、只能在廉租房棲身的個人,恐怕也不能稱為高階人才。

打著為地方經濟發展的旗號在房地產市場上混淆基本規則,總是容易獲得輿論的同情與理解。但時至今日,如此市場、保障不分,慷納稅人之慨的政策方案能夠一再浮出水面,已經是不止房地產市場錯亂這麼簡單,不能不讓人替中國的市場經濟前途捏一把冷汗。(2008…01…25)

政府採購高階經濟適用房吃力不討好

房地產政策在保障民生與扶持產業之間走鋼絲,一些地方政府以收購開發商存量商品房的辦法,似乎找到了破解之道。表面上滴水不漏、四角俱全的房地產政策,在上海等地卻沒有得到市場的歡呼。

根本原因是利益不對稱。房地產開發商聲稱政府報價過低,讓他們無法承受;而政府認為自己的報價已經是財力所能承受的極限;對於真正需要住房保障的人而言,每平方米近萬元的價格實在過於奢侈。人們有理由追問,如此高價的保障型住房由誰享受?政府的補貼到了誰的腰包?

第一篇第一章 忽左忽右的政府態度(13)

收購高價住房用於商品住房違背了保障的本義,其實質是面向特殊人才提供高階經濟適用房。以上海浦東地區為例,自2008年11月以來出現大批團購客,主要是國有資本與新區政府。這些團購客購房時通常享受10%~15%的折價,不過,由於所購房位於成熟地塊,因此報價大都在每平方米8000元左右,這樣的價格當然不是為了低收入人群的住房保障所需,而是為了特定人才的住房需要。

離譜的保障型住房價格來自於陸家嘴(集團)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