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60部分

”。毛澤東稱讚他是“紅軍的領袖”、“群眾的領袖”和“對中國革命有大功的人”。

不久,徐海東出任紅二十五軍軍長。後與程子華、吳煥先一起,率領紅二十五軍突圍長征到達陝北,與陝北紅軍勝利會師。紅二十五軍是全國紅軍戰略大轉移中第一支到達陝北的隊伍,為後續到達的紅一、二、四方面軍會師陝北奠定了基礎。

紅二十五軍與陝北紅軍會師後,合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五軍團。徐海東任軍團長,程子華任軍團政委,劉志丹任副軍團長。紅二十五軍和紅二十六、二十七軍分別改編為紅十五軍團第七十五、第七十八、第八十一師。

隨後,徐海東等率領十五軍團投入到陝北蘇區第三次反“圍剿”作戰之中,先後成功地組織了嶗山戰役和榆林橋戰役,殲敵5000餘人,為迎接黨中央和中央紅軍的到來和紮根陝北,作出了重要貢獻。

俗話說: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就是說,有什麼樣的指揮員就帶出什麼樣的部隊。像徐海東這樣的紅軍勇將所帶出來的部隊,自然是一支能征善戰的虎軍。

1935年10月,在黨中央、毛主席的率領下單獨北上的紅一、三軍團(此時已改稱陝甘支隊)到達陝北,與紅十五軍團勝利會師。中央軍委決定恢復紅一方面軍番號,新組建的紅一方面軍下轄紅一軍團和紅十五軍團。紅十五軍團的三個師改稱第七十三、第七十五、第七十八師,在方面軍司令員彭德懷的統一指揮下,徐海東又率紅十五軍團參加了被稱作“奠基禮”的直羅鎮戰役。1937年8 月25日,紅十五軍團在陝北三原縣橋底鎮改編為國民革命軍八路軍一一五師第三四四旅,旅長徐海東,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黃克誠。

原第七十三師改為六八七團,七十五師改為六八八團,七十八師改為六八九團。改編後的三四四旅乘火車北上,參加了一一五師的平型關戰鬥,並取得

了震驚中外的平型關大捷。平型關戰鬥後,六八七和六八九兩個團即轉戰於晉、冀、魯、豫邊區。殲滅大量日偽軍,並且迅速地擴大了隊伍。至1939年9 月,三四四旅擴編為八路軍第二縱隊。司令員左權(後為楊得志),政治委員黃克誠。下轄三四四旅、新編第一旅、新編第二旅、新編第三旅。

1940年5 月,奉中央軍委和八路軍總部的命令,黃克誠率第二縱隊部分主力南下華中,增援新四軍。6 月底進至淮北地區,與新四軍第六支隊彭雪楓部會合,並整編為八路軍第四縱隊,司令員彭雪楓,政治委員黃克誠。7 月,在加入另兩支地方部隊後,改稱八路軍第五縱隊。

1942年1 月“皖南事變”後,為重建新四軍,八路軍第五縱隊改編為新四軍第三師。師長兼政委黃克誠,副師長張愛萍,參謀長彭雄,政治部主任吳法憲,副參謀長洪學智。下轄第七、第八、第九旅。7 月,第三師即參加了以江蘇鹽城為中心的反“掃蕩”。9 月,三師第九旅與四師第十旅對調建制。

1942年至1944年,黃克誠率領新四軍第三師先後參加了淮海區的反“掃蕩”作戰、鹽阜區的反“掃蕩”作戰和高溝楊口戰役等,歷經大小戰鬥戰役百餘次。1945年春,抗日戰爭進入戰略反攻階段後,三師在師長黃克誠、參謀長洪學智的率領指揮下,一舉攻克阜寧縣城。9 月6 日攻克淮陰,殲敵8600餘人,22日再克淮安,殲敵4600餘人。

經過八年的艱苦奮鬥,在抗戰初期只有幾千人的第三四四旅,在黃克誠、張愛萍、洪學智等領導下。已發展成為擁有三個旅、一個獨立旅和三個特務團的第三師。全師共3。2 萬餘人。

1945年8 月15日,日本投降。抗戰勝利後的國共兩黨面臨著“戰”與“和”的兩種可能性。當時,在剛被蘇聯紅軍解放的東北地區,並無國民黨的一兵一卒,實為一真空地帶。黃克誠雖然只是新四軍三師的領導人,但卻具有通觀全國戰局的戰略眼光。他認為或“戰”或“和”無論哪種前途,佔領東北都是至關重要的一步棋。9 月13日,剛剛得知蘇聯紅軍已全部解放東北訊息的黃克誠,馬上致電黨中央:“建議中央立即派大部隊到東北去,不管蘇聯紅軍同意與否,要下大決心進軍東北”。“並派有威望的軍隊領導人去主持工作,迅速創造總根據地,支援關內戰爭”。

黃克誠的戰略建議,與黨中央不謀而合。為了迅速搶佔東北並建立鞏固的東北根據地,黨中央、中央軍委自8 月20日起,就先後向各中央局和各軍區發出指示,要求派出組建100 個團所需要的幹部及大批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