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29部分

第十兵團在攻平潭、打大嶝、奪小嶝、佔廈門中間,也曾多有曲折,在某些區域性甚至險象環生,但在一連串的勝利面前,在共和國已成立的情況下,第十兵團開始潛伏著一種危險的傾向,那就是嚴重的驕傲輕敵情緒在不斷增長。這種情緒不是某個人的問題,在全軍上下普遍存在。有的說:“打金門嘛,小菜一碟!”正是由於這種情緒的影響,廈門戰鬥勝利之後就出現了金門戰鬥的嚴重失利。

金門島過去是一個並不出名的島嶼。金門舊名浯州,又名仙州,亦稱滄州、浯江、吳洲,位於福建省東南沿海上,屹立在臺灣海峽中,與大陸咫尺相距。其東北面與晉江縣,北面與南安縣,西面與廈門島和龍海縣茫茫一水之隔。最近處為馬山至角嶼,僅2310米。金門東距基隆198 海里,距高雄160 海里,東南距澎湖82海里。

金門分大金門和小金門。周圍還有大擔、二擔幾個小島。主島大金門面積為124 平方公里,小金門為15平方公里。大金門島位於廈門以東約10公里處,北距大陸約9 公里。整個島呈長條形,東西走向,長約20公里,南北最寬處約15。5公里,中部最狹窄處僅3 公里,兩頭大中間小,因而有啞鈴、紡錘之喻。其東部多山,最高的北太武山縱橫3 至6 公里,最高處海拔247 米,西部漸低,多丘陵,沿海地勢北岸瓊林至古寧頭一帶是平坦臺地,海邊多為沙質硬灘,礁石較少,易於登陸。尚義菽蒿沿海一帶多斷崖,為丘陵被侵蝕解體地形。

金門全島當時居民約4 萬人,多為華僑家屬,居民多靠農、漁業為生。

金門的地理位置十分獨特,戰略上非常重要。有關史料曾說:“臺灣扼東南四省之要,二島(金、廈)又扼臺灣之要地。”“金廈兩島為泉漳屏障,金尤為廈咽喉,踞上流是控制檯、澎,而與海壇、銅山、南澳各水師,互相犄角。”正因為金門特殊,所以蔣介石決心不惜一307

切代價守住這彈丸之地。

蔣介石深知金門的重要。這一點,可從蔣經國10月22日的日記中看出:“金門島離共軍大陸陣地,不過一衣帶水,國軍退守此地之後,父親以其對軍事和政治,均具極大意義,必須防守。固於午間急電駐守該陣地作戰之湯恩伯將軍告以:”金門不能再失,必須就地督戰,負責盡職,不能請辭易將‘。“

1955年蔣介石曾說過:“無金門,便無臺、澎,有臺、澎,便有大陸。”

其時,守備金門的是李良榮的二十二兵團。該兵團是8 月初從廈門移駐的。在此之前,金門島駐軍很少,僅有少數從吳淞要塞撤退下來的部分官兵。

第二十二兵團所轄第五軍一六六師已在廈門基本被殲,剩下的軍部和二○○師約3000守小金門。9 月3 日,二十五軍軍長沈向奎率第四十師、四十五師,由泉州進駐金門,歸屬二十二兵團司令官李良榮指揮。第二十五軍的老軍長是黃伯韜,此人是在淮海戰役中以戰死沙場為蔣效忠的高階將領。黃不是黃埔學生,但蔣介石十分器重他。為此黃對蔣忠心耿耿。黃生前是可以不用通報,直接進入蔣介石官邪的少數幕僚之一。在淮海戰役陳官莊一役,黃的第二十五軍被人民解放軍全殲。蔣介石念及黃伯韜的忠心,決定在福建重建該軍。不久該軍在福州一役中再度被解放軍基本殲滅,殘部逃至金門縮編成第一一八團。此後國民黨空軍又將機場警衛部隊改編成兩個師即四十、四十五篩,從臺灣調到金門。同一日,八十軍二○一師師部和六○一團、六○二團也到達金門,歸屬二十五軍指揮。此師是蔣經國的“青年軍”,是抗日戰爭末期一部分知識青年響應蔣介石“十萬青年十萬兵”而組建起來的。此師文化素質較高,軍政素質較差,被戲稱為“好看不好用”的部隊。

此外在金門還有一支裝甲部隊,即國民黨軍戰車第三營、第一營的兩個連,近400 人。該營初建於1949年初,其成員主要是從雙堆集包圍圈和華北戰場上逃回的裝甲兵人員。該營組建後曾在臺灣訓練了半年,9 月中旬運抵金門,是一支擔負反登陸作戰的重要力量。

擔任此次攻打金門任務的是第十兵團第二十八軍和第二十九軍八十五師。

廈門解放以後,我第十兵團司令員葉飛應廈門市委的請求,率兵團部由同安渡海進駐廈門,協助廈門市委主持接管工作。當時廈門糧食、燃料十分缺乏,葉飛進駐廈門後,立即責成兵團後勤部在10月底以前,籌措大米400 萬斤,柴草600萬斤,以保證部隊和廈門市民的生活供應,攻擊金門的戰鬥於是交給第二十八軍前指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