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6部分

天降大任於斯。

惟有張居正!

苛政猛於虎,他就是打虎的英雄。

十三、孤絕者高處越發不勝寒

【當政者為何要與文化為敵】

張居正有句名言:“創始之事似難實易,振蠱之道似易而實難。”(《京師重建貢院記》)

非親身參與除弊興利者,很難有這樣的沉重之慨。

朱老皇帝打天下、坐天下,前朝權貴已經一掃而空。他的左右也無非販夫走卒、鄉間塾師之類,本無特權可以維護。新制度的建立,無傷他們一根毫毛,所以幾乎沒有阻力。

然而張居正的改革,卻屢次觸犯了權貴的利益。這些人,必然要以“多事”而肆意阻撓。

在張居正執政期間,帝國的國家機構試圖站在“中間立場”,平衡權貴階級與貧民之間的利益衝突。

這樣的角色不好扮演。

另外,張居正也並不是個完人,他也有私利、也有執政失誤,也有倒行逆施。這些,都必然會授人以柄。

因此,在他執政期間並不都是頌歌盈耳,反倒是常有“浮言四起”,平地裡陡起一場又一場政壇風波。

張居正在改革中的唯一“逆行”,在這裡應當特別說說,那就是文化專制。

本書在前面說過,張居正崇尚實學,對嘉隆以來的空談學風頗有不滿,認為“比來士習人情,漸落晚宋窼臼”(《答少司馬楊二由》)。加之當時有些生員包攬訴訟,挾制官府,欺凌百姓,儼然成為“學霸”。為此,張居正曾制定了18條規章,嚴厲整頓學政。

打擊學霸,制止生員干政,自然是沒有話說。但規定中有一條,是“不許別創書院,群聚徒黨”。

這一條煞是厲害。

萬曆七年正月,有詔下,令毀天下書院。當年,共毀天下書院64處。

這當然是鉗制言路,引起了許多士人不滿,而且直接激發出一樁何心隱事件。

這個事件的主角何心隱,原名梁汝元,字夫山,江西永豐(明代屬吉安州)人。後更名為何心隱。他以諸生的身份,放言時政,品評學術,其思想富於烏托邦色彩。在家鄉倡建“聚和堂”,以族長身份打理本族事務,延請塾師教育本族子弟。全族的婚喪賦役,一律互助,並且想把這種“大同”模式推向全國。他認為這才符合《大學》裡的先齊家、後治國原理。

他蔑視君臣、父子、夫婦等所謂萬世倫理,認為它們都不如朋友這一倫。

他還非常熱衷於政治。據說嘉靖年間藍道行智逐嚴嵩,就是聽從了他的密計,人謂“以計去宰相”。後來的宰輔均對他有所忌憚——這是個翻天覆地手啊。

張居正禁講學後,何心隱撰長文《原學原講》予以駁斥,並且還擬伏闋告狀,要與張首輔辯論一番。

禁學令下,他視若無物,仍在湖北孝感聚眾講學。他還倡導建立獨特的公社式團體,名之曰“會”,提倡在會中“老者相與以安,朋友行與以信,少者相與以懷”。因為搞這一套,他難免被一些人目為“妖人”與“狂狷”。

張居正早就認識這個特異人物。

在任國子監司業時,張居正曾在當時的御史耿定向處偶遇何心隱。何非常突兀地問他:“張公您執掌太學,可知道太學之道麼?”張居正博學,卻對這個“太學之道”聞所未聞,知道這是胡扯,便瞪著何心隱,沒有好氣地說:“你時時都想飛,卻是飛不起來吧!”(《明儒學案》)

張居正走後,何心隱大感沮喪,對耿定向道:“此人能操天下柄。”又說,“你記著,此人必殺我!”

何心隱以布衣倡道,且極端狂熱,這對當時處於疾苦之中的民眾,不妨說也是一種安慰。張居正卻對他不能容忍,授意湖北巡撫陳瑞將其逮捕入獄。陳瑞調走後,王之垣繼任,於萬曆七年九月,殺何心隱於獄中。史書上說是“拷死”或“斃之獄”,也就是活活打死的。

何心隱一死,名聲反而越響亮。當時著名的思想家李摯寫了一篇長文悼念他,稱“人莫不畏死,公獨不畏死”,“武昌上下,人幾萬數,無一人識公者,然無不知公之為冤也”。他高度讚美何心隱“斯道之在人心,真如日月之不可覆蓋矣”。還說,大眾雖然深信張居正“有大功於社稷,亦猶然以此舉為非是” (《焚書》)。 因為耿定向未能援救何心隱,李摯遂憤然與之斷交。

晚明的書院,雖不免有空談的毛病,但卻是清流所在,保留的是文化一脈。張居正想靠高壓手段來禁絕,不可能有長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