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1部分

同致力於推進兩國關係。

見面後,我首先歡迎鮑威爾訪華,表示中國政府高度重視發展中美關係。接著,我引用了*提出的關於發展中美關係的16字方針,即“增加信任,減少麻煩,發展合作,不搞對抗”,就雙邊關係與鮑威爾進行了一次深談。

這16字方針最早是江澤*席於1992年11月會見美國眾議員訪華團時首次提出的。1993年,江澤*席在與克林頓總統互致信函時再次提出這16字方針。當年4月5日,克林頓總統一天內兩次給*寫信,一是感謝*對他當選美國總統表示祝賀,二是對*當選中國國家主席表示祝賀。*很快給克林頓回了口信,指出中美兩國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不同,但存在著廣泛的共同利益。中美兩國人民的利益和全世界人民的利益都要求我們從國際形勢全域性出發,以長遠的眼光來看待和處理兩國關係。*就是在這一口信中提出了處理中美關係的16字方針的。這對於推動當時剛上臺的克林頓政府客觀認識中國和中美關係,務實地與中國打交道,起了重要作用。

中美南海“撞機事件”(15)

我對鮑威爾強調說,*提出的這個方針,對於處理好目前的中美關係,仍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因為在新世紀,中美開展交流與合作,有著更為廣闊的前景。

我對他說,我們瞭解美國國內有人在對華政策上有不同主張。我們讚賞布什總統和你本人多次表明的關於“美國願同中國建立建設性關係”的立場。就中方而言,我們的態度始終如一:中國不是也無意成為美國的敵人;我們希望同美方共同努力,在中美三個聯合公報的基礎上發展建設性合作關係。為兩國關係確立這樣的目標,對中美兩國都有利,對世界的和平發展與繁榮也同樣有利。

我告訴鮑威爾,中美關係既面臨新的機遇,也面臨挑戰。江澤*席和布什總統今年秋天在上海亞太經合組織會議期間的會晤以及布什總統訪華,對中美關係在新世紀的走向意義重大。希望中美雙方共同努力,密切合作,使上述會晤和訪問取得成功。

鮑威爾也深有感觸地說,美中關係的確時有起伏,但總的看是向前發展的。兩國擁有廣泛的共同利益,有充分的理由進行合作。美中關係很豐富也很複雜,不是用“競爭者”或“夥伴”這樣簡單的詞語就能描述的。美方不以對抗的方式看待中國。

他對我說,美國不需要一個敵人,也不尋找敵人,而希望與包括中國在內的所有國家發展友好關係。美中之間既有共同點,也有分歧。我們兩國都是偉大的國家,都對自己的歷史感到自豪。我相信我們能夠從共同利益出發,尋求解決雙方的分歧。布什總統熱切期待著10月份對中國的訪問,並將抱著積極和友好的態度訪華。

我看得出,鮑威爾對這次訪問感到十分興奮。他告訴我,1973年他曾作為美國軍官訪問過中國。時隔近二十年,看到北京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處處充滿生機和活力。他對近年來中國取得的巨大成就,向中國政府和人民表示祝賀。他還祝賀北京成功獲得2008年奧運會主辦權。

鮑威爾邀請我於當年9月在紐約出席聯大會議後訪問華盛頓。我對此表示感謝並接受了邀請。

鮑威爾訪華期間的有關表態,使我感到美方已對中美關係有了一些新的認識,不再以“戰略競爭者”定位中國,這就為中美兩國加強建設性合作留下了空間。

鮑威爾訪華後,中美關係基本走出“撞機事件”以來的困難局面,出現了改善和發展的積極勢頭。

除上述兩次會晤外,後來我又在多個場合與鮑威爾接觸過。他對國際問題和美中關係認識深邃,頗具戰略眼光,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此後,我與鮑威爾一直保持著友好的工作關係和個人關係。

“9·11”後訪華府

2001年9月11日,發生了震驚世界的“9·11”事件。位於紐約市中心的世貿大廈在人們的驚叫聲中轟然坍塌,數千人葬身火海。

“9·11”事件在美國人的心中留下了永遠揮之不去的陰影,使美國的外交政策和外交理念發生了重大變化,也由此對國際政治格局產生重要影響。若干年後回過頭來看,說“9·11”事件改變了美國、改變了全世界,一點都不為過。

“9·11”事件發生後的十天左右,即2001年9月20日至21日,在出席第56屆聯合國大會全體會議之前,我應鮑威爾邀請,對美國進行了正式訪問。這是布什總統上任後,中國外長首次訪美。

中美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