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部分

首相參拜的聲音明顯增多。美國眾議院外交委員會主席海德半年內兩次致函小泉首相,要求他放棄參拜。得知這個訊息後,許多韓裔團體、美國二戰老兵組織以及部分華人給海德辦公室打電話,對海德此舉表示感謝和支援。

日本各界也出現反思歷史、檢討靖國神社問題的趨勢。其中,《讀賣新聞》和《朝日新聞》兩大主筆渡邊恆雄、若宮啟文就靖國神社問題進行的對話,對日本知識界產生較大觸動。

《讀賣新聞》和《朝日新聞》分別是日本發行量第一、第二的報紙,在日本頗具影響。戰後,兩報在歷史問題上曾長期意見相左。渡邊作為日本傳統保守主義的代表,在古稀之年深入研討歷史,明確表示反對小泉首相參拜靖國神社,在日本國內引起強烈反響。

在那次對話中,渡邊說,他已經79歲了,擔心他們這一代人去世後,後人會對殘酷的戰爭全然不知,因此要將自己的體驗留下來,告訴大家真實的歷史。

當時,日本政界圍繞解決靖國神社問題的討論再次趨於活躍,一些代表性方案紛紛出臺。其中比較有影響的有三個:一是將既存的祭奠二戰無名死難者的“千鳥淵戰歿者墓地”擴建成類似公園的設施,把所有戰死者都納入其中,供日本民眾和外國要人自由拜祭;二是另建國立追悼設施;三是將靖國神社重新納入國家管理的基礎上,把甲級戰犯分祀出去等。

7月20日,《日本經濟新聞》報道了裕仁天皇親信的親手筆記。筆記透露,裕仁天皇曾對把甲級戰犯名符放進靖國神社供奉之舉表示過強烈不滿,所以從此停止參拜。

這個訊息經媒體報道後,在日本受到廣泛關注。由於天皇在日本具有特殊影響,有人猜測,這可能會影響小泉首相在參拜問題上的態度。但小泉在報道當天舉行的記者招待會上說,“參拜是個人心態問題,這不會對我產生影響”。

破罐破摔?戰敗紀念日參拜

2006年9月小泉首相將任期屆滿卸任。根據他本人“每年參拜一次”的言論,我們斷定他下臺前還會再去參拜。

8月6日,香港鳳凰網轉載韓國《朝鮮日報》的報道稱,小泉不顧國內外的反對,將在日本戰敗紀念日……8月15日當天參拜靖國

神社。

果然,8月15日一早,小泉身穿燕尾服,在秘書陪同下,乘車來到靖國神社,登上正殿行禮參拜,並署名“內閣總理大臣小泉純一郎”。那天,東京天色陰沉,下著小雨。。 最好的txt下載網

中日關係轉圜(17)

小泉下臺前悍然選擇戰敗紀念日正式參拜,按照他本人的話說,“不管我什麼時候去參拜,中韓都會抗議,乾脆選擇戰敗紀念日”。這是名副其實的破罐破摔。

得知訊息後,中國外交部和駐日本使館向日本駐華使館和外務省提出嚴正交涉。

日本國內對小泉首相參拜的批評空前增多,多名政要表示小泉首相參拜行為難以原諒,日本和平遺族會也要求小泉首相停止參拜。除《產經新聞》外,日本各主要媒體均對小泉首相參拜予以批評。

小泉首相在任期間,不顧各方反對,每年參拜靖國神社,不僅遭到中國、韓國等亞洲國家的堅決反對,也逐漸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強烈反響。同中國一樣,韓國對小泉的歷次參拜都提出強烈抗議。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澳大利亞、俄羅斯、新加坡、阿爾及利亞等國家主要媒體也都予以譴責。

在日本戰後歷屆首相中,小泉首相在發展對華關係上頗具矛盾性。他上臺後一再表示重視對華關係,聲稱自己是“日中友好論者”,公開批評“*”,表示中國的發展對日本不是威脅,而是機遇,強調應以雙贏的思想發展日中合作。

但另一方面,小泉不顧中方堅決反對,執意每年參拜靖國神社,使中日間的新舊矛盾集中爆發,中日關係陷入邦交正常化以來最為嚴重的困難局面。

這期間,我們與日本圍繞靖國神社問題進行了一場激烈較量。除小泉的個人因素外,這場較量還有著深刻複雜的背景,一定程度上是中日關係進入轉型期的必然結果。

首先,小泉執意參拜靖國神社是日本社會政治思潮右傾化的集中反映。冷戰結束後,日本左翼力量衰退,保守勢力膨脹,政治思潮及輿論導向右擺。日本戰後出生人口達到總人口的70%以上,新生代政治家佔國會議員總數的半數以上。他們對二戰期間日本對外侵略歷史認識模糊,有的甚至抱有錯誤歷史觀,普遍希望儘早擺脫作為戰敗國而必須承受的各種歷史束縛,成為一個“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