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部分

政黨尤其是執政黨 現代化社會是高度組織化的社會,而政黨是現代政治文明中最重要的組織形式。傳統政體中沒有政黨,現代化體制中需要政黨。而強大的政黨是政治穩定的基礎。從近三百年的歷史中我們可以看到,社會的現代化和經濟的現代化破壞了舊的權威模式,摧毀了傳統的政治制度,卻不一定能創造出新的權威模式或新的政治制度。但它卻一定會由於啟發了政治覺悟和擴大了政治參與而產生對新權威和新制度的迫切要求。列寧曾經說過:“無產階級在奪取政權時除了組織以外別無武器……無產階級只有透過這一點才能成為不可戰勝的力量。”弗雷在1966年說:“智利廣大群眾沒有任何組織,而沒有組織就沒有權力,沒有權力就會在國家生活中沒有自己的代表。”①組織是通向政治權力之路,也是政治穩定的基礎,因而也就是政治自由的前提。在那麼多處於現代化之中的國家裡存在著權力和權威的真空,可以暫時由魅力領袖人物或軍事力量來填補,但只有政治組織才足以永遠填補這一真空。因此,身處正在實現現代化的當今世界中,誰能組織政治,誰就能掌握未來。 一般而言,任何政黨發展過程都會經歷如下四個時期,宗派時期、兩極化時期、擴充套件時期和制度化時期,前三個時期一般被視為準備期,進入制度化時期意味著進入穩定期,也就是進入現代政治文明的標誌。 1.宗派時期 這一階段政治參與與政治制度化水平都很低。這一階段會出現數量眾多的組織,但還不能稱之為完全意義上的政黨,因為他們缺少政黨必備的持久組織和社會支援。這一時期往往依賴於一箇中心人物或一個私人小圈子,政黨標籤往往是不重要的,這一時期的政黨從來沒有代表過真正的社會力量,只不過代表著最上層統治階級內部宗派集團和個人。這一時期的主要活動是組織者們在不斷變換著夥伴和對手,從來不去擴大自己的隊伍。 2.兩極化時期 當政治衝破派別活動的封閉圈,政治參與擴大起來、新的社會力量出現在政治舞臺,政治宗派和社會力量透過有組織的聯絡而形成政黨時,政治體制進化過程中的轉折點——兩極化就來到了。一旦政治體制中的主要政治家都在一場角逐中選定了自己的立場,那麼各方領袖就會被迫擴大戰鬥規模,動員起額外的社會力量站到自己這一邊。此中的關鍵問題在於:在何種情況下一個充滿多角利益的封閉制度會轉化成為一個兩方分庭抗禮的開放制度呢?顯然,當各方停止內訌而把矛頭指向現存制度時,那麼革命者和衛道士之間兩軍對陣的擂臺就搭好了。同時,若在政治體系外部出現一種新的社會勢力並要求進入該體系,就也會引起體系內部派系之間的聯合。在這裡,新勢力與政治體系的關係就成了###的焦點所在。但無論如何,政治主張的兩極化對於從派別政治到政黨政治的轉變都是一個先決條件。 3.擴充套件時期 一個強大的政黨對廣大群眾要具有號召力,必須透過一個有效的組織把民眾維繫在自己的周圍。一切革命、改革和建設都包含著政治參與的擴大。成功的革命、改革和建設還造就強大的政黨來組織這種參與。動員和組織本身就是獲取權力和樹立權威的過程。 4.制度化時期 一般來說,政治參與擴大的方式將會影響到將要發展起來的政黨體制。因此,不同的政黨選擇何種體制往往是歷史的選擇,早期格局一旦形成,則很難轉變。&nbsp&nbsp'返回目錄'&nbsp&nbsp

二、現代政治文明執政主體與其環境的關係(2)

這個制度化包含兩個方面,一是國家的政黨制度的架構,另一個是政黨本身的制度化建設。對於國家政黨制度的架構,國際上有一黨制、兩黨制和多黨制之分。我國的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制則是一個創舉。對於一黨自身制度化建設,則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都不外乎為了兩件大事:一是不斷提高政黨的核心競爭力,即執政能力;二是爭取更廣泛的民眾的志願的支援。二者相輔相成。 (二)一屋與天下:環境變化決定政黨制度走向 “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這是中國古人對於有雄心壯志而又好高騖遠的人的忠告。但在今天,這對於任何政黨尤其是執政黨,也不失為警示之語。因為對於任何現代化的政黨,其所面臨的問題是“一屋”也要掃,“天下”也要掃。 在全球化的今天,任何政黨都不可能關起門來搞政治,而必須面對政治、經濟、社會生活交往日益擴大的全球化社會。里斯本小組在其著名的《競爭的極限》一書中明確指出全球化社會必須重視的兩大趨勢。“第一個發展趨勢是正式的非政府組織和非正式的聯絡網路的出現,它們要求促進人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