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部分

個旅行者不友好,才致使他產生那樣的看法嗎?還是他預料到人們會對他不友好,抱著這樣的想法來對待人們,這才使得人們以同樣的方式來對待他的呢?如果他們對第一個旅行者不友好,為什麼會對第二個旅行者情有獨鍾呢?雅典的人們又怎麼會用截然不同的態度對待這兩個旅行者呢?

第一部分溝通源自內心你的價值觀、信念、想法從哪兒來?(四)

智者是正確的嗎?我不喜歡那個人,所以我打算更好地瞭解他。

亞伯拉罕;林肯(1809-1865)

美國第16任總統你對他人的態度如何呢?你怎樣對待別人?你期望得到什麼樣的反應?對待他人就像他應當得到這樣的禮遇,這樣你就幫助他成為他能成為的那種人。

德國戲劇家、詩人、科學家安德魯;卡耐基14歲的時候,乘船從蘇格蘭來到美國。這時候的他目不識丁、一貧如洗。然而他建造了一個鋼鐵帝國,成為20世紀美國最富有的人。

他以擅長鑑別和培養別人的才能而聞名。他是怎樣做到這一點的呢?下面是他曾說過的一句話:培養一個人就像淘金一樣,幾噸的礦渣才可能粹煉出一盎司黃金。但人們深入礦山不是為了尋找礦渣而是為了尋找黃金。如果我們要在身邊尋找黃金,我們肯定會找到的。

鏡子

有時候,我們可以從周圍的環境中看到自己的影像,正如英國小說家威廉;撒克里(1811—1861)所說:世界是一面有形的鏡子,能照出每個人自己的樣子。有了這種途徑,我們可以從他人的反應中看到自己。

是否常有某個認識你的人的一句話或者一件事讓你生氣甚至勃然大怒?或者某人對你產生了強烈的吸引力,因為你從他身上發現了令人欽佩的品質?

感覺越強烈,“鏡子”的功能就越大——我們看到的,正是我們自身還沒被認可的某種品質,或者更準確的說,是我們歸於別人身上的品質。我們在這裡重新開始

邁克50歲的時候,經常感到被同事、朋友輕視、排斥,這使他很惱火,都快發瘋了!

一天,他回想起自己的父親總是偏愛自己的弟弟,老誇他聰明(邁克覺得自己更聰明)、有運動天賦(邁克覺得自己更強健)。父親對弟弟的關注使邁克覺得自己是局外人,不被疼愛。這些感覺成了他自我印象的一部分。

成年以後,每當他感到某人比他更被人賞識,或者某人不承認他的聰明才智時,他就感到受到了傷害。這種情況頻頻發生,使周圍的人對他都非常反感。

其實不被他人欣賞的感覺就像不被父親關注一樣,他可以採取與那些他感到不承認或不欣賞他的才能的人進行溝通的方式解決。透過有效溝通,他就能夠看到,大多數人其實是很欣賞他的,只是他太敏感罷了。�“她太自私了!”可能意味著:“我其實很自私,只是我不想承認。”

�“他們真是友好、溫和的人。”可能意味著:“我也很友好、溫和,只是不想誇耀,哪怕是對自己。”

�“你需要警惕地觀察別人,他們有機會就會騙人。”可能意味著:“無論何時,有機會的話我也會騙人。”情景也可能成為鏡子。你是否發現自己每次碰到某種情景就會感到非常不適甚至狂躁呢?如果我們想為某事指責別人,

我們應當首先反省一下,看看這是否是對自己最好的指責。第三面鏡子是關於我們自己無法實現的願望。有時我們對某人所做的事情大為惱火,其實有可能是我們的“心靈鏡子”在暗示我們,事實上我們是很想這樣做的,但現實又不允許。所以當別人做這件事時,我們會受刺激!別找藉口,小姐!

當貝蒂還是個孩子的時候,她的父親就不允許她找藉口。無論何時,每當她試圖解釋某件事的時候,她的父親總是用這樣的話打斷她:“我這裡不需要你的藉口,小姐!”貝蒂覺得這對她很不公平,因為有些她所做的事是有很充分的理由或者很好的解釋的。

當她長大後,每當她的朋友或者同事犯了錯想解釋時,她就感到自己心中有一股無名火,聽到自己在內心裡很粗暴地打斷對方。

當她意識到這種情況後,她就不斷調整自己的心態,這樣有問題發生時就能更有效地處理了。你失去理性的原因是什麼呢?誰或者什麼事讓你生氣?這些人和事通常可以使我們更多地瞭解自己。

猶太人的《塔木德經》裡有這樣一段話:沒有人能看到這個世界的本來面目,我們看到的僅僅是我們眼中的世界。我們可以把“鏡子”看作我們失去理性的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