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白髮魔女傳
作者:梁羽生
內容簡介:
自從武當派大弟子卓一航與邪教魔女練霓裳相戀後,受盡各派人士非議,迫使練血灑武當,與卓決裂後從此銷聲匿跡。如今魔女已走火入魔,並練得天下無敵奇功,四出殺戳正派人士,難為了卓呆守於雪峰頂,待奇花盛開之日再覓愛人芳蹤。適逢武當後人封俊傑迎娶點蒼派玉女虞琴之夜,魔女再現,殺賓客擄新娘,傑為救虞琴被魔女打至重傷,幸得女扮男裝的崑崙派後人凌月兒營救,倖免於難。虞琴被擄至圓圓仙觀,一所由吳三桂愛妾陳圓圓與魔女共同建立的仙觀,對天下負心男兒報復的根據地。峨嵋派姥姥欲藉武林大會之機對抗魔女,率領各派攻入仙觀,惟無功而退,甚至累得月兒為救傑性命垂危,為此,姥姥著俊傑往千雪峰找卓幫忙,時值奇花開放,卓攜花下山找魔女欲與其破鏡重圓,怎料練絕情地將其一臂斬斷。卓認為一切事由他而起,故決定親手解決,在愛恨交織下與練互相糾纏殘殺,終於……
作者簡介:
“新武俠鼻祖”梁羽生如果說新武俠小說是由金庸發揚光大而達到頂峰,進入純文學的高雅層次;那麼,這一努力則開始於稍稍早於金庸的梁羽生,梁羽生因此成為新武俠小說的“鼻祖”。
梁羽生本名陳文統,1922年生於廣西蒙山的一個書香門第,自幼寫詩填詞,接受了很好的傳統教育。1943年,一批學者避難來到蒙山,太平天國史專家簡又文和以敦煌學及詩書畫著名的饒宗頤都在他家裡住過,梁羽生向他們學習歷史和文學,很受教益。抗戰勝利後,他就讀於廣州嶺南大學,學國際經濟,1949年定居香港,供職於《大公報》。他平時愛看武俠小說,還常常拉了查良鏞交流心得。1952年一臺雷聲大雨點小的白鶴派與太極拳的打擂,《新晚報》為了再造聲勢擴大發行,遂請這位著名的武俠迷寫連載小說,這就是新武俠小說之始的《龍虎鬥京華》。因為他寫隨筆的名字是粱慧如,平時又心慕白羽,那就叫梁羽生好了。到1984年“封刀”,一共是32年,35部,160冊, 1000萬字。除武俠外,梁羽生還寫散文、評論、隨筆、棋話,筆名有陳魯、馮瑜寧、李夫人等,著有《中國歷史新活》、《文藝新談》、《古今漫話》等。
梁羽生、金庸的功績,在於開了武俠小說的一代新風。“新派”不僅是他們自命的,也是得到社會承認的,舊武俠小說雖也熱火朝天,但自始至終為新文學所瞧不起,始終難登大雅之堂,當時自命為大雅的報紙和自命為大報的報紙,都不屑於刊登,武俠的讀者,還缺少知識分子,而主要是下層的“識字分子”。當時武俠小說的地位,猶如流浪江湖的賣解藝人,看的人雖多,卻始終算不得名門正派,金、梁一出,局面頓時改觀,各大報也都以重金作稿酬,爭相刊登,讀者也普及到社會各個階層,港、臺、新、馬,一時風起雲湧,開創了武俠小說的一個新世紀。隨後,關於武俠小說的專門研究也漸成熱潮,與純文學相比美。
梁羽生不僅在寫武俠方面是大家,在評武俠方面也是大家。1966年香港《海光文藝》上發表過一篇署名倭碩之的《金庸梁羽生合論》,其實就是梁羽生所寫,他說:“梁羽生是名士氣味甚濃(中國式)的,而金庸則是現代的 ‘洋才子’。梁羽生受中國傳統文化(包括詩詞、小說、歷史等等)的影響較深,而金庸接受西方文藝(包括電影)的影響則較重。”這個觀點至今仍有影響。1977年,他在新加坡寫作人協會講《從文藝觀點看武俠小說》,提出了 “寧可無武,不可無俠”的觀點。1979年,他在英國伯明翰與著名數學家華羅庚相遇,華老剛剛看完了梁羽生的《雲海玉弓緣》,便當面向梁羽生提出了武俠小說無非是“成人童話”的觀點。梁羽生還加入了中國作家協會,出席過中國作協第四次代表大會,會上慷慨陳辭。為武俠小說的一席之地大聲疾呼。有人為粱羽生作過一首詩:
金田有奇士,俠影說羽生。
南國棋中意,東坡竹外情。
橫刀百嶽峙,還劍一身輕。
別有千秋業,文星料更明。
“金田”是太平天國起義的金田村,就在他的家鄉蒙山附近。“俠影”是《萍蹤俠影錄》。“棋中意”說他善於寫棋話。“竹外情”取自蘇東坡“寧可居無竹,不可食無肉”,說梁羽生愛吃肉,而且愛吃肥肉,“還劍”取自他的《還劍奇情錄》,也說他金盆洗手,封刀掛劍,不寫武俠了。“別有千秋業” 說他準備寫關於太平天國的歷史小說。
粱羽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