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錢有訣竅,只要想還就借得到。
還錢有因果,只要有心就還得起。
武漢網路作家陳金世的新詩:《棉花糖》
錢是一捧棉花糖,公平地旋轉在我們面前;
輪到你的時候大咬一口,再大的嘴也不能吃進所有;
咬在嘴裡什麼都沒有,只有淡淡的一口甜,讓你想再咬一口。
吃多了傷胃,拿在手裡怕黏;
見了風會飛走,放進口袋變沒有;
收在家裡螞蟻爬,又不能交給朋友。
朋友一定會說:我能不能也咬一口?
也是陳金世的作品,打油詩:《向錢走》
走走走,向錢走,錢是我們好朋友。要找好朋友,大家記得手牽手。
走走走,向錢走,人人需要好朋友。牽手找朋友,朋友一來都放手。
走走走,向錢走,你還有沒有朋友?我沒有朋友,哪裡有人借朋友?
走走走,向錢走,沒有朋友像條狗。人家都養狗,我們要養好朋友。
唸完了?爽不爽?現在我們換一招來為錢歡呼!
之一:唱歌
五四時期白話文前輩吳樂官:“太陽,永遠出現在朝向太陽者之前”。
現在的可憐人啊!以前的人有免費心理醫生——難過的時候就開電視!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以前,臺灣媒體就像激勵課程,天天催眠人心。
臺灣明明很多人可能朝不保夕、三餐不濟、鬱郁不得志、民不聊生,可是一開電視機,總可以看見“勵志節目”,聽見“淨化歌曲”。
這些勵志歌其實挺有趣,可以培養樂觀情緒,而且真的可以激勵人心。不像臺灣現在的媒體,新聞裡全是訃聞,綜藝裡全是“重疫”,戲劇裡都是“細菌”……看多了可能會把“原來無一事”的人看成“到處惹塵埃”。
理論上,媒體是應該負責提供資訊與娛樂的,原本也不必負擔教化和宣導的功能。問題是,當媒體也不負責帶領大家前進時,誰來領路?
臺灣政治人物忙著綜藝化才有鏡頭,演藝人物一定要政治化才有搞頭,歌曲節目感官化,表演宣傳幼稚化……所以“向上提升”是神話,“媒體自律”是廢話!
以前的媒體雖然單調呆板,但是友善又“有善”。說來八股,可是對於端正風氣、宣洩壓力、撫慰心靈卻有神效!
只要看為什麼過農曆新年時,人人都要唱:
“接財神,接財神,財神到我家裡來……”
“每條大街小巷,每個人的嘴裡,見面第一句話,就是恭喜恭喜……”
“恭喜呀恭喜,恭喜發大財!好運當頭,黃金裝滿袋。眉開眼笑,得意又開懷……”
年年都聽一樣的歌,或許讓你覺得無聊。你卻不知道,這也是一種集體抒發、集體治療!
就算你沒聽過,那麼去問問你爸你媽。
誰不會在鬱悶時唱:“藍藍的天,白白的雲……”
誰不會在孤獨時唱:“友情,人人都需要友情……”
誰不會在寂寞時唱:“想敲開你家大門、你家大門……”
誰不會在沉潛時唱:“海鷗飛在藍藍海上,不怕狂風巨浪……”
誰不會在窮的時候唱:“明天會更好……”
現在的可憐人啊!請把電視關掉。
幸福的我以前有電視陪,後來去陪電視。
現在,我關上電視,卻依然能讓以前的歌曲陪我闖蕩人生,介紹給你“聞香”一下。
遇見難關和挫折時,我唱《追趕跑跳碰》:“……假如你想要萬事亨通,不要偷懶必能成功。拿出勇氣往前衝,一直追、趕、跑、跳、碰!你要把腦筋來動,你要努力用功。要努力、打衝鋒,很快爬上人生高峰!”
※ 積極是我的早餐。要記得吃才會整天有力!
當我想要開始一個新計劃的時候,我唱《出人頭地》:“哪個不想出人頭地,說起來簡單,做起來不易。哪個不想登峰造極,大海都源流於小水滴。哎呀朋友,你有沒有自暴自棄?哎呀朋友,你有沒有盡心盡力?哎呀朋友,你有沒有自強不息?成功和失敗都要靠你自己。”
※ 檢討完畢,我就可以義無反顧開始拼!
一天或一年的開始時,新工作要開展時,我唱《好預兆》:“不知道什麼好預兆?忽然我口渴又心焦,莫非是喜事已來到?樂在我心裡,喜上我眉梢!喜鵲呀不停叫,眼皮呀不停跳,弄得我心裡莫名其妙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