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2部分

個發展社會事業的氛圍。建立合理的政策制度安排,促使個人與團隊參與社會事業發展,鼓勵和支援社會力量把資源轉向民生領域,減輕政府負擔,形成合力。比如企業捐錢給社會事業可減免企業所得稅,個人捐獻社會事業可減免個人所得稅,並給予社會榮譽。

五是政府要透過各種渠道和形式,及時瞭解城鄉對民生問題的需求。政府要及時透過各種渠道聽取老百姓的心聲,百姓需要什麼、關心什麼,就解決什麼,提供什麼。

重視並切實解決民生問題將產生兩個方面的積極影響。一方面可以增加百姓對政府的凝聚力,為構建和諧社會創造良好的氛圍,促進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支援中國的和平崛起。另一方面還可以消除一些社會矛盾,消弭對經濟發展、執政的負面影響,使社會保持穩定。

過上好生活不是某一群體的特權

過上好生活不是某一群體的特權

——訪中共中央黨校社會學教研室

主任、教授、博導吳忠民

周曉燕

中國已經進入了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不能否認的一個事實是,中國目前的民生狀況仍有待改進。

一、社會心態變遷凸顯民生問題

周曉燕:隨著以人為本理念的貫徹,民生問題越來越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請您從社會學角度分析一下民生問題形成的根源?

吳忠民:我想,民生問題形成的原因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是以人為本的基本理念深入人心。社會經濟的發展應當是以人為本位的發展,這一看法已被廣泛認同。這裡所說的“人”,是指絕大多數社會成員。既然以人為本,就要滿足人民基本生活需要,從而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發展,經濟發展是最為主要的,要讓大多數社會成員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而不是讓少數人受益。

二是世俗化程序的推進。世俗化是現代社會的一個重要特徵。世俗化的含義是指,隨著現代化程序的推進,人們的生活態度越來越現實化和理性化,人們對於現實生活的看重程度越來越高,人們越來越不希望把這種美好的生活放到一個遙遠的未來,或者放在一個彼岸世界。希望在當下就能過上好的生活,這是現代生活一個很重要的特徵。每一代人都認為,在現階段就應當都過上與這個時代生產水準相適應的一種比較好的生活。

三是隨著市場經濟的推進,人們的平等獨立的意識在增強。人們普遍認為,過上好的生活不是哪一個特定群體的特權,每個人都有權利透過自己的努力過上比較好的生活。

四是中國特有的歷史根源。在改革開放以前的30年,中國提倡並實行的是一種禁慾主義的生活方式,社會給人們普遍灌輸的一種觀點是:看重物質生活是一種低層次的、腐朽的、墮落的意識形態的要求和表現。這樣一來,我們國家出現一種狀況,一方面,新中國成立30年,生產力的發展在高速推進,另一方面,人們生活的改善程度極為有限,與勞動生產率的發展相比極其不成比例。改革開放以後,出現了對以往貧困生活的一種強烈的反彈,人們對於美好生活的追求產生了一種比較強烈的情緒、一種比較強烈的心理渴望。

五是社會焦慮。人們現在普遍存在一種社會焦慮狀態。中國社會正處在急劇轉型時期,社會的變化幅度特別大,社會的整體利益結構在迅速地大洗牌,這就形成了種種反差很大的示範效應。一夜暴富和一夜之間失業下崗現象同時存在,這就容易使人們產生一種急切的心理,唯恐一步趕不上就步步趕不上,這樣一來,對於未來生活的預期就更加強烈了。普遍的焦慮狀態助長了人們對現實民生生活狀態的一種渴望。

二、努力改善基本民生,確保社會公正的底線

周曉燕:黨中央為何把民生問題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吳忠民:實事求是講,改革開放以來的一段時間內,國家過多地強調GDP的增長,對於民生問題強調得不夠,這是一個事實。目前民生當中存在著不小的問題。這個問題不解決,會影響我們國家發展目標的實現,影響內需拉動,影響我們國家的社會團結、社會安全、社會信任。所以現在把民生問題提到這樣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不是偶然的。

周曉燕:現階段,政府應該如何更好地去解決民生問題?

吳忠民:目前中國的社會民生問題很多,涉及到方方面面,但突出集中在許多社會成員基本生存底線和基礎性的基本權利方面。所以,重視並努力改善民生,便會大幅度地提高社會公正程度,至少可以確保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