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部分

被納入軍需財務系統,由於此而經歷了黃金運臺等驚天動地的歷史鉅變。1943年8月剛上任時,他就遇到一個驚險經歷:蔣介石在重慶黃山召集最高軍事會議,帶了一位高炮士兵,報告說,每日吃的主食,軍米僅20兩(照規定為25兩)。委員長遙指著坐最後一排的糧秣司長作答,先父哪見過這樣大的陣仗,剛上任,不知怎樣作答。幸虧何應欽(軍政部長)、陳良、俞飛鵬(後方勤務部長)說碾制、運輸、儲藏、洗濯都有損耗,替他解圍,但蔣要他在山上多待幾天,當時王惕吾(後為臺灣《聯合報》創辦人)任蔣衛隊團第二營營長,王逸芬(後任財務署臺北收支處處長)任團軍需主任,父親就與他們住在一起,並請他們協助調查。

這種“糧耗”,是歷史上最傷腦筋的事,他甫任斯職就須為此“耗損”說明清楚,實在是個難題。但他精力過人,腳踏實地,到部隊去調查,由各種資料說明軍糧之領發、碾制、運儲等損耗難免,絕不能達到25兩全數,這種用科學資料的統計方法,與我每日在實驗室中作動物或人體研究論文,其複雜度不遑多讓。他的結論是,需要管理一元化,建立全國倉庫網,集中管理,以減少損耗。

透過了這次測驗,他於一年後晉升為軍需署副署長,1944年11月又奉命兼任兵役部經理處長,身兼兩職當然是位“能吏”。另一方面,作為前西北軍“軍閥”的鹿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