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00部分

而楊六郎見劉氏開口了、也知道玩鬧得差不多了,於是也就不再像先前那樣追著魚兒跑了,而是一臉溺愛的看了魚兒一眼、道:“阿母,我這不是一邊逗阿妹玩,一邊哄你們開心嗎?瞧你們剛剛笑得多開心!眼下可不能笑夠了就把我給訓上一頓啊!”

“好了,阿母不訓你了就是,咱家的幾個孩子裡頭就屬你最會耍嘴皮子,”劉氏先是笑著嗔了楊六郎一句,隨後才對眾人說道:“這餅博完了,我們差不多該開始祭神和祭祖了……”

魚兒一聽劉氏這話馬上主動說道:“阿母,我去幫您把蒸好的芋頭和紅番薯端過來。”

魚兒說完便放下懷裡抱著的狀元餅往廚房走去,一進廚房就揭開木頭做的大鍋蓋兒,把早擱在大鍋裡蒸熟的紅番薯和芋頭一一端到了灶上,隨後才將它們端到了地壩裡的八仙桌上。

而魚兒把蒸熟的紅番薯和芋頭一一端出到地壩後,林三娘和楊七娘也陸陸續續的把其他用來祭拜的物事擺到了八仙桌上,劉氏則忙著準備裝滿大米的香爐、長香、紅燭、酒盅、嵌金箔的元寶紙等祭拜用的物事。

這些祭拜用的物事同魚兒前世見過的相差無幾,畢竟這種帶有迷信色彩的物事本就是一代傳一代的流傳下來,基本上是不會受現代科技的影響。

不過魚兒在現代時最常見人們用雞鴨鵝、魚、豬肘子、豬頭等葷菜來祭拜,用紅番薯和芋頭來祭神、祭祖魚兒還是頭一次見到。因此魚兒早在得知紅番薯和芋頭乃是閩南人中秋祭神、祭祖時一樣必不可少的物事時,就纏著劉氏好好的打聽了一番……

魚兒一打聽才知道原來在閩南、以及相鄰的澎湖(現臺灣)一帶,都有用蒸芋頭和紅番薯祭祖宗的風俗習慣。據說每年一到中秋節那一日的清晨,閩南婦人們當天做的頭一件事、就是將準備好的芋頭和紅番薯蒸熟,以作中秋之夜祭祀祖宗時用。

因為這芋頭是白色的、番薯是金黃色的,所以閩南人在中秋節吃紅番薯和芋頭、有“包金包銀,鼎中出金銀”的美好寓意。

當然這個規矩和閩南一帶盛產紅番薯和芋頭也有些干係,尤其中秋節前後正好是紅番薯和芋頭收成的最佳時節。加上閩南地區土地貧瘠、旱地多水田少,這讓產量高、好種植的紅番薯和芋頭成了閩南人的主食。

所以每到中秋節時,閩南人就會把紅番薯、芋頭洗淨放進鍋裡用清水煮熟,或者把紅番薯切成薄片放油裡炸,最終用金燦燦、香噴噴的紅番薯作祭品,寓意風調雨順、豐產又豐收。

而芋頭則是閩南一帶民間傳統風俗中、寓有“吉利”意思的一種物事,因為在閩南方言裡“芋”與“路”諧音,閩南一帶也流傳著這麼一句閩南語順口溜———“食米粉芋,有好頭路”。這“好頭路”在閩南話中就是人有好出路、能夠出人頭地的意思,也算是吉利話兒。

加上這芋頭蒸熟後又松又香,種植時把一粒小芋艿下去,到中秋節收成時不但有大芋艿(閩南話叫芋母)、一窩裡還有大大小小的小芋。所以閩南人在中秋團圓時吃芋,在閩南話裡叫“抱子抱孫、全家人丁興旺大團圓”……

往年楊家因家境不甚富裕,所以每年過中秋時最多隻會買上幾個最尋常、便宜的月餅,一家人圍著一起就著茶水吃了就算是過了一回中秋節了。而如今楊家的家境已慢慢的好了起來,劉氏既打算好好的過一次中秋佳節,那自然是該準備的物事都準備了,並且打算每一樣風俗習慣都不落下。

於是祭神和祭祖的物事都準備好了後,楊大柱便按照規矩帶著一家人,以月餅、紅番薯、芋魁以及雞鴨鵝等葷菜祭拜神明及先祖。祭拜完了必須由楊大柱來卜卦,若是卜到的卦象是一開一合、那就代表神明和祖先已接受了楊家一家人的心意了。

而卜到這樣的卦象後、這些祭品才能被撤下來,反之則必須稍候片刻再卜一次卦,一直到卜到一開一合的卦象才能將祭品端走。

而楊大柱帶著一家人持香祭拜完、只卜了一褂就卜到一開一合的卦象了,於是劉氏馬上招呼魚兒等人把祭品都端到了八仙桌上,祭品都撤下來後、劉氏更是大方的叮囑大家夥兒想吃什麼就夾什麼。

這祭拜過神明和先祖的物事,閩南人一般稱它們為神明和先祖賞賜的物事,因此劉氏還叮囑魚兒等人、讓他們一定要多吃祭拜過神明和祖先的物事,才能把神明和先祖賜予他們的福氣吃到肚子裡去。

而楊大柱帶著楊三郎幾人圍著八仙桌坐下後,劉氏卻沒有像往常一樣坐在楊大柱身邊,而是帶著林三娘和楊七娘又忙開了。魚兒見劉氏只喊了林三娘和楊七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