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聊著這一年的打算,聽到藍怡想將宇兒送進學堂,陳氏和劉氏先是奇怪,隨後明白過來,便忍不住樂了。
陳氏想著這小大嫂平日裡看著十分精明,但在這些小事上總是犯些糊塗。也難怪她。大嫂回來一年,卻不喜打聽事情,對村裡的很多規矩都是不懂的。
“大嫂,咱們北溝村的義學是村裡每家出銀錢集資建造的,你也瞧見了,就在村子正中的那棵老槐後,周家祠堂旁邊。現在私塾裡有好幾個夫子,其中的雷夫子是遊學過來的,大家都說他很有學問。孩子們也喜歡他。但這義學只收八歲以上的學生,咱們宇兒今年才六歲,還得等上兩年呢。我家大福今年七歲,也不能去的。”
藍怡聽了汗顏。常識不足啊,她對古代的教育制度一直搞不清楚,科舉制度也是隻知一二,過來之後也從未在這上邊費過心思。
這之後她花了一些功夫。透過多方瞭解才知道,大周的學校分為官學和私學兩大類,私學形式靈活多樣。主要也分為兩類:蒙學和精舍。
蒙學有常年開課的私塾(夫子在自己家中設學授徒),義學(或義塾,地方上或官員、地主出錢聘請塾師在家鄉開辦學校,教育本族及鄉里子弟),家塾(不少官宦世家為教育其家族的子弟,聘師設塾於家內)等。也有季節性的村塾、冬學。
北溝村裡的義學每年開春招收學生,取一年之計在於春之意。村裡孩子不多,義學裡也就有三四個夫子,每人負責一個年級。這村裡的孩子上三四年學認得字後,學的好的、家裡又有錢的才會送孩子去縣裡讀書,考科舉。其他的孩子也就從義學畢業後開始幫家裡做農活了。
藍怡讓宇兒入學的想法落空了,那孩子很憧憬著入學的,這下藍怡還得想著怎麼安慰他才好。
大年初二,藍怡在家祭財神,把買來的紙錢給財神爺燒上,還擺上魚肉和羊肉請他老人家多吃些,財神可是現在她最喜歡的神仙,哄得財神高興了她才有好日子過啊。
初二中午,她中午又按照習俗吃餛飩,這裡俗稱為“元寶湯”,取吉祥寓意。這邊初一至初七人日之前,每日吃什麼都是規定好的,不能算做,否則怕神仙怪罪。
藍怡覺得自己自小到大過了這二十幾個春節,今年的春節是最繁瑣,也是最有年味的,難怪這裡的小孩子個個都數著盼著過年,這吃食日日都不帶重樣的。
大年初四,藍怡牽著毛驢,帶著寶寶在村口等到趙里正家的花氏帶著一家子到花家村拜年。她瞧著人群裡,並未見到她的大兒媳吳氏,除此之外,藍怡也是第一次瞧見趙里正的小兒子趙良才。
趙良才平日裡都是在縣學讀書,很少回到村內。他此時頭戴青色唐巾,身穿同色棉袍,儒雅的面容略帶微笑,比起他大哥確實多了幾分文人氣質。
他見著藍怡只是點頭略微示意,便隨著孃親上了馬車,趙里正的大兒子趙良秀趕著牛車,藍怡騎著毛驢跟在車後,眾人趕往花家村。
花家村看起來與北溝村並無什麼差異,家家戶戶門上貼著大紅嶄新的對聯和福字,來回跑鬧的總角小兒,此起彼伏響亮的狗吠,這些藍怡都是見慣了、聽慣了,並不覺得新鮮。
王林山的表弟花常東站在村口,見著藍怡母子騎驢過來趕緊迎上去,將她們請回家中。
王林山的三舅去外地做生意不在家,外嫁的姨母今日也沒有回來。王林山的姥娘看到藍怡母子眼淚不斷,一直哭她那苦命的女兒和外孫,拉著藍怡敘說著回憶往事。
不知為何,藍怡瞧著她老人家這樣,自己卻激不起一絲傷感,只抱著寶寶低頭默默陪著。雖然姥娘和幾位舅舅、舅母以及表兄弟姐妹們待藍怡母子都很客氣,但她總覺得少了一絲親情味道,更像是在走過場,而且藍怡覺得姥娘望著寶寶的昏暗眼神裡帶著一股子探究的味道。
姥娘哭了片刻,又留藍怡和寶寶吃飯後,推說自己年紀老邁要休息,便讓花常業的媳婦何氏帶藍怡到她那裡與眾小輩相認。
花常業雖待藍怡母子親熱些,但何氏卻並不如此。她只面上帶著淺笑,與眾人一般給寶寶兩文壓歲錢後便與藍怡不近不遠地閒聊著。藍怡跟這一屋子人在一起總覺得自己是個外人,她們說說笑笑的十分熱鬧,她卻融不進去,便帶著寶寶自娛自樂,逗他說話,好容易熬到後晌十分,藍怡便告辭出來,騎驢趕回北溝村。
回來時一路沿著花溪便能走到村內,她並不怕迷路,只是一路上未融的白雪壓住了千般景色,顯得乏味得緊。(未完待續。。)
第八十一章 上元燈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