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幫著您做飯。”
種上坡地,藍怡覺得放下一件大事,剩下的就都好說了,田裡暫且沒有什麼需要忙的,她便清閒下來,在家做做針線,先將一家人的夏衫準備好。她其實更想去縣裡轉轉,買些東西回來,但是現在王林山入土還不足七日,是不可出門四處亂跑的。
做針線是個細緻活,藍怡拿著細小的鐵針,儘量規則平整的把陳氏幫她裁剪出來的布片縫在一起,竟覺得比做農活還要累人。
陳氏有空也來找她做針線聊天,每次見藍怡手拿針線生硬地樣子,都安慰她幾句熟能生巧之類。
藍怡努力了幾日,也就如陳氏所言漸漸熟悉起來,手也很少被針扎到。她給宇兒和寶寶兩個做了藍色衣褲,看到宇兒穿上新衣服那副興高采烈地樣子,讓她有了不小的成就感。
從梅縣買來的碎步頭還有剩餘,藍怡拼接碎步頭,給宇兒做了一個方方正正的小挎包,可以讓他用來裝東西,不必每日揹著小揹簍。宇兒十分喜歡,天天挎著小挎包,裡邊裝著自己的玩偶和彈弓,還有藍怡給他買的小玩具和點心,出去找大福等人一起玩,也覺得十分有面子。
寶寶的路走得越發穩當了,每日慢慢地在屋裡、院子裡摸索。若宇兒在他便跟在宇兒身後,兩人同色的衣衫倒是顯得越發像是親兄弟了,藍怡看著便覺得十分有喜感。想自己做一身天藍色的衣裙,全家來個親子裝,但是她現在給王林山守孝穿孝衣,也只得作罷了。
第三十六章 割麥插禾
四月底,布穀鳥一聲聲的叫著,“阿公阿婆,割麥插禾”,這是到了芒種節氣,收麥插禾的日子,是一年中最忙的時候。
藍怡不用下地,便帶著孩子過去幫著二嬸做飯,看孩子。
二叔家共種了七畝小麥,一家人忙著將地裡的麥子拔下來,運到晾曬場後用鍘刀鍘掉下半截,上半截帶麥穗的在場上晾曬乾,再用石頭碾子壓幾遍脫粒。這些都是力氣活,有牲口的人家還輕鬆些,向二叔家這等純靠人力的,基本上是女人當男人用,男人當牲口用,每日裡累的直不起腰來。就連劉氏這個平日裡愛叨叨幾句的,也累的連說話的力氣也沒有。
麥子拔下來後,地裡放水插稻子,前前後後要忙十幾天。放水之時,地裡的人還要舉行簡單的祭天儀式,感謝老天護佑,讓田地豐產。
藍怡在村邊的曬麥場上幫忙看麥子時間到了這一幕,自己也合著雙手祈禱上蒼保佑。自從穿越以來,她從一個堅定的無神論者變為懷疑論者,相信冥冥之中定有某種力量存在,才會讓她出現在這個陌生的時空。她希望上蒼能夠保佑,讓她和孩子的安穩日子可以繼續下去,讓仇家找不到這裡。
天公作美,麥子都打了下來,曬在場上,地裡也插上了秧苗,一片片新綠應著水光,十分喜人。
麥子收下來後,藍怡不用再去二嬸家幫忙,她帶著孩子整理院子或去坡地給黃豆綠豆除草。坡地的豆苗出得很整齊,但是這幾日的暴曬讓田裡的土乾燥,秧苗自然也就不精神,藍怡也盼著趕緊下雨,她心裡也奇怪,黃縣應該離著大海不遠,按說雨水該是豐沛的,但是她來的這段日子也只下了兩場雨,並沒有出現什麼狂風暴雨的情形,她對天氣研究不多,不知道這是否屬於正常現象。但是據村裡人講,到了六七月份,這裡的雨水還是較多的,這些雨水也使得難以灌溉的山坡有了一些收成。
但靠天吃飯畢竟是有風險的,藍怡這幾日琢磨著是否有什麼辦法可以引溪水灌溉坡地,提高產量。
她仔細回想,記起以前去江浙、雲南鄉村遊玩,看到的那種古老的翻車,靠著水本身的力量讓翻車運轉,把水透過水槽運到高處澆灌土地。她在《大周地誌》上讀到,前朝也就是唐朝曾讓輪匠大量製造翻車分給鄭白渠兩岸的人民用來灌溉水田,而大周也有不少地區已經開始使用翻車或者叫做筒車來灌溉,“其巧百倍於常”。
藍怡想了想,趁著這幾日大家農忙之後在家休息之時,拎著茶葉帶著孩子到趙里正家拜訪,趙里正可說是村裡訊息最靈通的人,他應該曉得翻車之事。
趙里正恰好在家中,藍怡進到屋內,將自己帶的禮物放下,客套幾句多謝趙里正幫忙,趙里正前些日子幫她辦理好了戶籍,她們母子現在也算是正當的北溝村人。
趙里正的妻子花氏與王林山的娘錢乃同村,見到藍怡也是親切非常。藍怡與花氏閒聊幾句便與趙里正提到今日的正題。
“為陽叔,我看咱們村裡前幾日放水澆田插秧,這地勢稍高的地方澆不到水,種不上稻子,收成定是少了不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