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看下面美國道瓊工業指數月K線具體走勢圖(圖2…1…3):
圖2…1…3'l1'
從圖中我們看到,美國股市從2000年高點11749點一直下跌到7197點,總共下跌了4552點,跌幅達%。
?在這張圖中,我們用波神規律測量口訣“常規標準用單線”去測量,從所測的八條線上顯示出,這次大跌的第一大波段正好跌到波神規律的兩線半後才開始反彈,它符合波神規律口訣“離場要在兩線半”。也就是說,股市下跌到這個位置應該有一波反彈,如果做空,那麼空單暫時應該離場了。經過一波反彈後,股市又跌到第6線才開始做一波上升行情,這一走勢符合波神規律的另一口訣“關鍵注意五、六線”。這一切都反覆地證明了波神規律準確的預測功能。
?從以上的分析比較中我們可以看到,波神規律不但可以從上百年的圖中;測量分析並找出每個較大歷史波段的頂部或底部,有效的把握一個漲跌大趨勢;而且也能從月線圖中,測量出其漲跌的具體走勢和點位。透過上面的分析例項,我們有力的證明了波神規律對股市有較準確的預測功能,同時也顯示出它在股市走勢分析的應用中“其大無外,其小無內”的特性。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1990年日本大股災的必然性(1)
日本是名列世界前三位的經濟大國,它的證券市場建成已經有100多年的歷史;然而與此同時,日本也是世界上股災發生次數最多的國家之一。在近50年時間裡,日本先後發生了7次股災,其中20世紀80年代以來就發生了3次,尤其以1991~1992年的泡沫經濟型股災最為嚴重。
上世紀80年代以來,日本經濟有兩個極端的表現。表現之一是從1986年12月開始的不同尋常的經濟繁榮,也就是所謂的“平成景氣”。1986年,日本經濟走勢平穩,由汽車、電子、積體電路等行業帶動,實力逐漸增強;至20世紀80年代末,日本汽車已稱霸全世界,日本的產業在西歐、拉美遍地開花,幾乎所有的國家都臣服在日本強大的經濟實力之下。日經指數由1985年的12000點持續上升;在1987年10月17日“黑色星期一”的西方股市大風暴中,日經指數經短期下沉後率先“復活”,從而帶動了全球股市的回暖。在這之後日本股市一直呈強勢上升趨勢,並在1989年12月19日達到38915點,較1985年最低點上漲了3倍多,為當年日本GNP的倍,人均GNP超過了美國、德國、法國和英國,日本的GNP佔世界的比例也由1970年的上升到1990年的,對外純資產額在1991年達到3830億美元,居世界首位。面對日本經濟繁榮和股市狂漲,日本國民如痴如醉,紛紛投身股市。此時大洋彼岸的美國對日本的感覺又是怎樣的呢?用克林頓時代美國財政部長薩莫斯的話說:“一個以日本為頂峰的亞洲經濟區造成了大多數美國人的恐懼,他們認為日本對美國所構成的威脅甚至超過了前蘇聯”。
然而,就在這一片歌舞昇平的景象中,1990年的一場股災幾乎將日本幾年來的成就全部毀滅。這次股災因其引起的經濟衰退期限之長、程度之深而讓世人瞠目,它在日本引起的惡性後果甚至堪比美國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宋鴻兵在《貨幣戰爭》一書中有這樣一段描述:“當日本舉國沉浸在一片‘日本可以說不’的欣快感高潮之時,一場對日本金融的絞殺戰已在國際銀行家的部署之中了。”
1985年9月,國際銀行家終於開始出手了。鑑於美國連年出現鉅額貿易赤字,美英日德法5國財長在紐約廣場賓館簽署了“廣場協議”,決定提高其它貨幣對美元的匯率,讓美元對其他主要貨幣“有控制”地貶值。日本由於與美國貿易摩擦最為劇烈,在美國財長貝克的高壓之下,日元首當其衝,在一年左右時間內其對美元匯率上升了1倍以上——此情此景與現今人民幣升值的狀況何其相似!1987年10月,紐約股市崩盤。貝克向日本首相中曾根施加壓力,讓日本繼續下調利率。很快,日元利率跌到,大量廉價資本湧向股市和房地產,使得東京的股票年成長率高達40%,房地產增長甚至超過90%。此時,東京股票市場已經在3年之內漲了300%,東京一個地區的房地產總值以美元計算,竟然超過了當時美國全國的房地產總值!一個巨大的金融泡沫開始成型。
。。
1990年日本大股災的必然性(2)
如果沒有外部破壞性地震盪,日本也許可能透過緩和的緊縮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