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英國將主導歐洲的大國均勢。然而,這場戰爭不僅是拿破崙和威靈頓兩支大軍之間的生死決鬥,也是成千上萬投資者之間的巨大賭博——贏家將獲得空前的財富,輸家則將損失慘重。倫敦股票交易市場的空氣緊張到了極點,所有的人都在焦急地等待著滑鐵盧戰役的最終結果。如果英國敗了,英國公債(Consols)的價格將跌進深淵;如果英國勝了,英國公債將衝上雲霄。
就在拿破崙和威靈頓兩支大軍之間進行著殊死戰鬥的時候,一個在後期叱吒風雲的金融家族開始悄然登上歷史舞臺,這就是羅斯柴爾德家族(也許很多人並不瞭解這個家族,但是如果我們告訴你這個家族是擁有約50萬億美元龐大資產的金融巨頭,也許你會增加幾分對它的興趣)。當時,羅斯柴爾德家族的間諜遍佈在各個地方,當拿破崙的敗局已定時,一個名叫羅斯伍茲的羅斯柴爾德快信傳遞員親眼目睹了戰況,他立刻快馬奔向布魯塞爾。當他於6月19日清晨到達英國福克斯頓的岸邊時,內森?羅斯柴爾德親自等候在那裡。內森快速開啟信封,瀏覽了戰報標題,然後策馬直奔倫敦的股票交易所。
內森?羅斯柴爾德讓自己家族的交易員拋售英國公債,同時向大家傳達了英國戰敗的假訊息。在羅斯柴爾德家族交易員開始拋售英國公債時,焦急而激動的人群也瘋狂地衝向了交易臺。這時,相當於數十萬美元的英國公債被猛然拋向市場,公債價格開始下滑,然後更大的拋單像海潮一般一波比一波猛烈,公債的價格開始崩潰,經過幾個小時的狂拋,英國公債已成為一堆垃圾,票面價值僅剩下5%。
。。
滑鐵盧戰役中的金融戰爭(2)
此時,內森令自己的交易員開始搶購能見到的任何一張英國公債。就是這一出一進,讓內森控制了大部分的英國公債,也為他日後控制英國的貨幣供應打下了牢固的基礎。這種資本家赤裸裸的資本原始積累過程,其慘烈和冷酷程度絕不亞於任何一場軍事戰爭。
滑鐵盧一戰使內森?羅斯柴爾德一舉成為英國政府最大的債權人,內森?羅斯柴爾德控制了英格蘭銀行,從而主導了英國日後的公債發行。英國的公債就是未來政府稅收的憑證,英國人民向政府繳納各種稅賦的義務,從此以後變成了羅斯柴爾德銀行向全民的變相徵稅。英國政府的財政支出是靠發行公債來籌集的,換句話說,英國政府因為沒有貨幣發行權而必須向私人銀行借錢花,而且要支付8%左右的利息,所有本息都是以金幣結算。當內森?羅斯柴爾德手裡攥著具有壓倒性優勢數量的英國公債的時候,他實際上操控著公債的價格,左右著整個英國的貨幣供應量,英國的經濟命脈被緊緊地捏在了羅斯柴爾德家族的手中。
在中國的近代史上,同樣的歷史也在上演著。有專家指出,近代中國在與西方列強的歷次戰爭中之所以連連失利,並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地,金融便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影響因素。
以1894年甲午海戰為例:在戰爭的籌備過程中,日本國內在政府和媒體的鼓動下,上至天皇,下至婦幼都紛紛投入到“軍資獻納運動”和“義捐運動”中,為戰爭募資,以此保證了侵華戰爭的財源。而當時的中國又是一個什麼樣的情況呢?裝置不全,物資匱乏,但北洋水師卻只能眼巴巴地等著戶部的撥款。更為荒誕的是,慈禧太后為了操辦六十大壽而挪用了北洋水師2400萬元的軍費。甲午海戰,清兵用摻著沙子的炮彈去炸敵人的鐵甲戰艦,結果可想而知。當時號稱“遠東第一艦隊”的北洋水師就這樣在頃刻間化為烏有,中國海軍的中堅力量也就這樣被摧毀了。我們可以試想,如果當時慈禧不挪用海軍軍費,如果當時政府可以向全國發放國債來保證軍費,或許戰爭的結局就不是這樣。當然,歷史容不得假設。
金融的重要性由此不言而喻,但是當時的晚清政府不要說建立金融市場,就連起碼的金融意識都沒有。甲午海戰後的1898年,清政府逐漸意識到建立一個金融系統的重要性,政府第一次發行公債“昭信股份”,目標是籌集1億兩白銀,以此來解決戰後的財政困境。但是當時的國人上至君臣,下至百姓,都認為借錢來花是一件無法接受的事。幾個月後,政府僅募集到1千萬兩白銀,只完成目標的1/10,不得不被迫放棄這項計劃。一個完全缺乏金融意識的政府,一個完全缺乏金融意識的國家,怎麼能在戰爭中立足,又怎麼能取得戰爭的最後勝利呢?!
滑鐵盧戰役中的金融戰爭(3)
甲午海戰、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僅是《馬關條約》和《辛丑條約》這兩項不平等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