雋蹺牡洌��砍拋挪蝗醚��鏊��笊�腥倫牛骸氨4婀�庖�簦”4婀�庖�簦 比醚��遣笞懦亂�∠茸摺U饈保�蹺牡淦剿孛曄擁慕淌諦攣難�醋韉淖骷疑虼遊吶鑾捎腖�良綞���蹺牡涔瞬壞米約浩��緡#�媛恫輝彌���硨淺獾潰骸俺亂�∨蓯俏�吮4婀�猓�遺蓯俏�俗�櫻���蓯俏�吮A糲亂淮�南M��墒悄愀陝鶓馨。俊鄙虼遊幕贗芬豢矗��橇蹺牡洌�鬩怖戀酶��平希��匆彩翹湫�苑恰�
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替莊子跑警報”(2)
以上面一些軼事觀之,劉文典被時人目之為“怪”、“狂傲”,評語相當精當。從他的身上,我們依稀看到了魏晉人物的風采。但是在劉文典的“怪”和“狂傲”中,我們也可以看到劉文典對待世事人情,無虛飾、不矯情、不失赤子之真,“君子坦蕩蕩”。對朱自清、沈從文等劉文典並沒有什麼私人過節,對陳寅恪他也不見得有什麼私誼,然劉文典以他的“學問”標準衡定輕重,決定親疏,他的這種率真和坦蕩卻也能見出其可愛處。而在抗戰時期艱苦的生活中,劉文典的這種率真和坦蕩則尤顯得可貴。
劉文典小傳
劉文典(1889—1958),著名教授、學者。字叔雅,原名文聰,筆名天明等。安徽合肥人。祖籍懷寧。
劉文典幼年被送進教會學校讀書。1906年入安徽公學,師從陳獨秀、劉師培。1907年加入同盟會。1909年東渡日本,就讀於早稻田大學,同時隨章太炎學《說文》。居日本期間,愛國主義思想日趨成熟,參與編輯同盟會的機關報《民報》,宣傳愛國思想和反清綱領。辛亥革命爆發後,劉文典回國,在上海同於右任、邵力子等辦《民立報》,任編輯兼翻譯,以劉天明為筆名發表了一系列宣傳民主、反袁的文章。1913年袁世凱派人暗殺宋教仁、範鴻仙,兩人身亡,劉文典也手臂中彈,但所幸未有大礙。“二次革命”失敗後,孫中山流亡日本,劉文典也於是年再渡扶桑,參加了孫中山的中華革命黨,並任孫中山的秘書,積極從事反袁活動。袁世凱倒臺後,軍閥混戰,辛亥革命成果被葬送。劉文典感到苦悶、彷徨和失望,從此毅然遠離政治,立志從事學術研究。1916年從日本回國後,由陳獨秀介紹到北京大學任教,時年27歲,由此開始了他的著書立說生涯,直至終老。
從1916年開始,劉文典就擔任《新青年》雜誌英文編輯,介紹叔本華等哲學著作,譯有《進化與人生》、《進化論講話》、《生命之不可思議》等。1927年夏,受安徽省政府之邀,積極籌備安徽大學的建校工作。第二年,劉文典擔任法學院院長兼預科主任,行校長之職。1928年11月,因當面頂撞蔣介石,他險遭槍斃,後被釋放。1929年,他回到北京,任北京大學教授。不久,應清華大學校長羅家倫之邀任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並一度代理過中文系主任。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後,北平淪陷,劉文典未能及時隨學校轉移到後方,整日閉門不出。1938年下半年,他輾轉來到昆明西南聯大中文系任教。1943年,因故被解聘,轉而執教雲南大學文史系。解放後,劉文典繼續在雲南大學任教,先後開設“溫李詩”、“杜詩研究”等課程,還主持杜甫研究室,被評為國家一級教授。
1958年7月15日,劉文典因肺癌在昆明病逝,終年67歲。
“盡載一切眾生,開到永遠太平的地方”(1)
戰爭劇烈地改變著社會,世間所有的一切都因為戰爭而處於失衡的狀態。當然,戰爭也會改變處於其中的每一個個體的生命軌跡。應該說,抗戰之前的豐子愷並不追蹤社會的熱點問題,他並不是一個熱心於政治的革命家;我們甚至可以說戰前的豐子愷於社會是隔膜的,他全身心地融入自己的藝術世界中,吟詩、作畫、飲酒……在童真和自然的天地裡他充分感受著人生的真諦和生命的樂趣。我們可以這樣說,抗戰之前的豐子愷是有幾分出世的,豐子愷故居他是不食人間煙火的都市隱者。但戰爭卻改變了這一切。在抗戰爆發之後,豐子愷的生命軌跡發生了什麼轉變?在民族存亡的危急時刻,他的目光停留在哪裡?何處是他的牽掛?
抗戰爆發以後,過去集中在都市的藝術家、作家開始奔向抗戰的後方。尤其是在上海戰役爆發之後,文化人紛紛南下。但是,此時的豐子愷卻並沒有加入這支南下的文化大軍,而是舉家由杭州搬遷至他的故鄉石門灣。對於一個在戰前幾乎是不問世事的藝術家,在此時有如此行為當然也是自然而然之事。對於自己